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怡然自得造句长 城 之 地 理 背 景(下) 论-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

长 城 之 地 理 背 景(下) 论-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


三、
影响长城位置的自然地理因素 农业生产既是经济的再生产 ,也是自然的再生 产。自然条件的特点 ,影响和限制农业生产的布局和 方式。在古代 ,这种影响和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 的。在自然条件的诸多因素中 ,以气候的影响最为重 大。气候条件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提供了必要的光 热条件和水分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国土 的大部分处在温带 ,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水热的配合有利于农业生 产。其中 ,降水来自太平洋上暖湿的夏季风。因而 , 降水的分布 ,也以东南沿海地区居多 ,向西北内陆逐 渐递减。在降水中 ,年雨量 400mm 是个重要的指标。 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 ,400mm 等雨量线是确定农区和 牧区的界线。长城线大致和这条线相吻合。这种吻 合 ,断断不是巧合。利用长城御敌 ,需在沿线配置大 量的兵力 ,解决长城沿线戍边将士的军资给养 ,就是 一个大问题。司马迁就说过“: 百里不贩樵 ,千里不贩 籴 ”。因此 ,倘使完全依仗于内地供给 ,对于自给自 足的封建国家经济来说 ,不仅是无法承受的 ,也是不 可能的 ,由此而引发的长城边防的可靠性就是一个问 号。故而 ,每当长城修筑之时 ,都伴有大规模的移民 屯田、实边。移民屯田、实边 ,则可立足于边关“, 迁常 居者家室田作”,使之“邑里相救 ,赴胡不避死”“, 兵可 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秦汉时期移民屯田、实边的规 模极为可观 ,明代则更多地采用了“寓兵于明”的策 略。屯田遍于今之河套、鄂尔多斯 (即新泰、新秦中) 及河西走廊等地区。屯田制度日益完善 ,屯田方式亦 趋多样 ,有民屯、军屯 ,至明代又有商屯。屯田的核心 是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所能延及的北界就是长城 ,亦 即自然条件 ,主要是水分条件能够满足粮食作物生长 的北界。至于更北的沙漠与草原 ,中原王朝无力也无 须加以控制。汉文帝至信单于说“: 长城以北 ,引弓之 国 ,受命单于 ;长城以内 ,冠带之室 ,朕亦制之。使万 民耕织射猎衣食 ,父子无离 ,臣主相安 ,俱无暴逆。”朱 元璋则更加清楚明白地表示“: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 其民不足以使令。”长城的位置确实是戍边御敌 ,捍卫 农业文明的最合理的前沿界线。 历史上 ,长城的位置并非固定一线。随时间的流 逝和王朝的更替 ,长城的位置屡有播迁。如明代长城 较之以秦汉长城 ,其位置即有大幅度的整体南移退 缩。中段地区最为明显 ,秦汉时期长城推进至河套以 北 ,而明代则退落至鄂尔多斯南端 ,南移幅度达 2 - 3 个纬度。影响长城位置变化的 ,既有自然因素的一 面 ,也有社会因素的一面。 在自然因素中 ,气候变迁是最直接的动因。对中 国历史时期古气候研究 ,是竺可桢先生穷毕生精力 , 成就最卓著的领域之一。竺先生指出 ,五千年来 ,中 国的气侯曾有过周期性的波动 ,可分为极其明显的四 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如表 3 : 温暖时期 ,平均气温比寒冷时期高 3 - 5 ℃,降水 量也随之增多。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是农业文明发 达时期。第一温暖期对应仰韶文明和安阳殷墟时期 , 是农业文明兴起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三、四个温暖 期 ,对应秦汉、隋唐和元代。尤其是秦汉、隋唐两朝 , 是农业文明鼎盛的时期。
寒冷时期 ,气温比正常时期低 1 ℃,降水量减少数 百毫米。四个寒冷时期 ,恰对应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中原。第一时期是“南夷与北狄交战”;第二时期是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出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对 峙 ;第三期对应辽、金、夏与北宋之间的纷争 ;第四期 对应满清入关。据计算 ,寒冷时期 ,草原南界要向南 移 200 多千米。原先宜农的地区 ,会因气候的寒冷而 致歉收、衰落 ,沦为新主人的牧场。北魏时期 ,鲜卑人 虽然入主了中原 ,占有了新拓展的土地 ,但并未改变 其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北魏孝 文帝 ,就曾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河阳地区 ,置规 模具大的牧场 ,养马十万匹。这儿原本是农耕发达地 区 ,而此时此地却宜牧而不宜农了。历史上气候冷暖 的周期性波动 ,引起草原与农区范围的交替南推北 进 ,明长城之后退 ,我们似乎可以在气候变迁的因素 中找到部分答案。
四、
影响长城位置的社会人文因素 从社会因素看 ,长城沿线一带的土地利用方式 , 主要是农耕制度 ,必然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这 也是长城位置变化的动因之一。长城是农牧分区的 界线 ,环境由农区而至牧区 ,呈现渐次的演进 ,两者之 间没有也不可能找出纯粹几何意义上的界线。因此 , 长城所处的位置 ,当两种环境的过渡地区 ,与其理解 为长城线 ,不如以长城带更为准确而又符合实际。这 种过渡性质的环境 ,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植被等 ,在 生态上都是脆弱的 ,任何些微的自然因素的波动或社 会因素的干扰 ,都会引发环境质量的退化 ,直至不可 逆转的恶果 ,绝不能认为宜农又宜牧。而实际上 ,这 些地带往往为农业民族所占据 ,即处于长城的控制力 之内。秦汉时期长城推进至河套 ,河套平原及整个鄂 尔多斯地区 ,皆属垦区之列。即便是大大后退了的明 长城 ,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 400mm 等雨量线。以农立 国的古代中原王朝 ,屯垦是长城边防的物质基础。云 集毕至的戍边将士 ,屯垦实边之民 ,使得长城一线的 常驻人口 ,呈现超常规的机械增加。秦始皇遣蒙恬率 众 30 万北击匈奴 ,至公元前 215 年 ,收复了河套南北 的广大地区 ,并着手边防建设“, 因河为塞 ,筑四十四 县城 ,临河 ,徙适戍以充之。”公元前 211 年 ,以“拜爵 一级”为条件“, 迁河北、榆中三万家”恳戍边防。西汉 时 ,一次调动戍卒六十万 ,移民七十余万 ,足见其时的 规模。西汉北边凉、并、幽三州及朔方 28 郡 ,中央政 府控制的编户即达 1776229 户 ,7916507 口 ,再加上兵 士、少数民族及隐漏人数 ,则实际人数更多。空前庞 大的人口数量 ,使当地环境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时 ,其必然的后果是 植被遭到破坏 ,地力下降 ,继之是抛荒、土地的沙化。 此外 ,屯垦作为长城边防的首要辅助工程 ,带有鲜明 的功利色彩。急功近利 ,立竿见影的掠夺式开发是不 可避免的 ,明代的商屯则是典型的投机式开发。虽然 不排除古人在某些时候 ,某些地段因循自然的一面 刘嘉楠, 如赵过代田法在边疆地区的实施 ,孕育了“塞上明珠” 河套平原垦区等。但从整体上却无法阻止环境的恶 化。以明为例 ,终明一代大兴屯田 ,洪、永、熙、宣时 , “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军饷不仰籍于县官”。据洪 武三十五年制定的标准 ,边地军田一分 (五十亩) ,正 粮十二石归于屯仓。永乐初 ,太原左卫千户陈淮承种 样田 ,超出正粮甚多 ;宁夏总兵何福积谷颇丰 ,皆受赏 赐。之后 ,则每况愈下 ,成化年间 ,地产以不及旧时的 十分之一。弘治时 ,有的甚至仅及三升。单产的跌幅 之剧无以复加。从屯田数看 ,洪武时屯田数 893000 余 顷 ,万历时为 644000 余顷 ,减少 249000 余顷 ,不可忽 视的原因之一是“, 沿边屯田 ,或变为斥卤、砂碛”。 黄河是流经穿越长城的著名大河 ,以其在中国古 代无可替代的位置 ,使之成为研究历史时期长城沿线 环境变化的活的文献。黄河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 ,泥 沙主要来自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中游地区。黄河流 至华北平原后 ,流速减缓 ,泥沙沉积于河床中 ,致使河 床日益抬高 ,成为地上悬河。三千多年来 ,黄河发生 泛滥 1500 多次 ,重要的改道 26 次。自秦至西汉末 253 年 ,黄河大决口 62 次 ;自王莽至隋初 580 年只 2 次 ;自 隋初至元末 779 年凡 448 次 ;自明初至 1936 年 586 年 凡 481 次。谭其骧教授认为 ,王莽至隋唐黄河之所以 安澜无事者 ,乃由于其时黄土高原隶属于兄弟游牧民 族管辖 ,把已开垦的土地恢复为草原之故。秦汉时期 的“新秦”“, 人民炽盛 ,牛马遍野”,何其繁华。但今天 的鄂尔多斯已为库布齐沙漠占据 ,其南则是毛乌素沙 地 ,诚所谓良田成沙海。农业民族在大自然的报复面 前 ,唯有被动地后退 ,长城是代表退却的后卫线。历 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人类能否从这种变化中得到某 些启示呢 ? 与之相比 ,东段长城和西段长城的位置较为稳 定。东段长城位于燕北山地和晋北山地 ,其北侧就是 广袤的蒙古大高原 ,舒缓的大兴安岭余脉 ,以及狭窄 的滨海平原(即辽西走廊) 。由于地处大陆的东缘 ,受 到海洋水气的润泽 ,这里的自然带呈现出鲜明的经向 分布的特点。自北向南延伸的草原带直抵山麓 ,成了 46 游牧民族骑兵理想的活动地域和进取南方的天然走 廊。且愈往后代其地位愈显重要 ,无论是发端于东北 的辽、金、满洲 ,还是兴起于高原的蒙古及后元残余势 力 ,这里都是他们征服发难的首选战略目标。燕北山 地和晋北山地的崛起 ,恰恰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 然防线 ,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如果此处沦于游牧民 族之手 ,则中原王朝就再也无险可守了。“赵魏之北 , 燕、蓟之南 ,千里之间 ,地平如砥 ,步骑之便 ,较然可 知”。因此 ,这里也就成为农业民族最后一道可以利 用的防线 ,是誓死必争之地。历代筑长城皆以此为依 托 ,明代则以北京为首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 的积贫积弱的朝代 ,除了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无能 外 ,燕云十六州先陷于辽 ,继落于金 ,也是宋朝长期处 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因素 ,燕云十六州丢失“, 自是中国 非但失其土地人民 ,乃并其关隘而失之”。宋曾于保 州(保定) 以东至海滨 ,增修许多塘泊 ,广开水田 ;保州 以西至太行山 ,增种大批榆林、柳林 ,以此构成一道防 线。实在是无奈之举 ! 可又怎能抵挡住辽金的铁骑 呢 ? 西段长城主要沿贺兰山麓和祁连山麓展开。由 于深居内陆 ,与戈壁和沙漠紧邻 ,气候极端地干旱少 雨 ,自然降水无法满足农牧业生产的要求。只是在有 稳定水源的情况下 ,才能发展起较为发达的灌溉农 业。贺兰山下黄河岸边 ,因黄河水而滋润起来的 ,便 是著名的“塞北江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循山势而 延伸的绿洲农业 ,则是受惠于祁连山冰川融水的浇 灌。在水源决定一切的前提下 ,水源制约了农业生产 的方式和规模 ,因而 ,涉及到长城具体位置的选择也 就是有限的了。西段长城是华夏与西域之间的必由 通道 ,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怡然自得造句其保障商贸 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要大于其防卫的意义 ,政治意义 大于其军事的意义。但由于远离中原政治中心 ,缺少 必要的腹地和基本的物质条件 ,此处长城的建设远不 能和前两者相比。见诸史端的 ,经营西段长城者 ,秦、 汉、明三代而已。 除此之外 ,长城的位置还受制于交通条件、物质 资源、天然险阻等因素 ,限于篇幅 ,不作赘述。
结论
综上所述 ,长城是“有形的文化界线 ,乃自然和人 文的混合界线。”在历史时期 ,长城的性质和人类的认 识水准 ,决定了长城是一条实践界线、经验界线 ,难免 不打上自然的社会的烙印 ,亦即离不开深刻的、具体 的地理背景。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 1979.
[2 ] 汉书 - 匈奴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3 ] 汉书 - 食货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 ] 明史 - 食货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5 ] 竺可桢文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长按左侧二维码
关注长城研究院
了解更多长城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