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思慕无期讲中国好故事 文明创建-用中国好声音-山东经信

讲中国好故事 文明创建|用中国好声音-山东经信李树浩



全国政协“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用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
全国政协23日在京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30位委员和地方代表、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出意见建议。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互动交流。下面是部分委员的发言摘登:
阐释好“中国特色”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 杨胜群
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这个理论的“中国特色”。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一定要深入发掘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有几个方面:
用“中国梦”形象概括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目标,而且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精神的标识,凝练着中华民族近200年来前仆后继的奋斗历史,凝练着中华民族近200年来不懈的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借鉴吸收前人总结的为政经验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的理念和思想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的理念和思想主张,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对这样一些理念和思想主张,如果不去发掘和阐释其内在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很难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的。
大量阐发的关于劝学、立德、律己、笃行、廉政等有益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问题时,从古代典籍中大量援引经典名句,阐发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善于修身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这些内容,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要的思想内涵。
对文化从相知到相爱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 翟惠生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而且强调“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自信,事情才能做好。这事急不得,又得着点急。我认为,着急要“着”在三个“奔着去”:奔着历史去,奔着文化去,奔着科学去。
奔着历史去。历史是一面镜子,要善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
奔着文化去。文学艺术产品要有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不能贴着文化标签去搞房地产,去搞假文化、低俗文化等。不一定非要花几千万元、几百万元搞个演一场或几场就没有观众了的所谓精品。
奔着科学去。在不断提高治理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发挥科学解决突出矛盾的独特作用。人们最关心什么?衣、食、住、行。思慕无期而出问题也往往出在这几个字上,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科学问题,恰恰又少有人以科学的角度去向公众解读这些问题。要通过科学文化传播,尽量让公众做个科学上的明白人。
文化是熏陶的,是积累的,是感悟的,我们应尽心竭力去做熏陶、积累、感悟的工作。引导大众对文化从相知到相爱,知其怎么好,怎么妙,他自然而然就信服了,就会自觉自愿地跟着你走了。
中国工匠呼唤工匠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 李滨生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价值需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当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但就目前情况看,突出的问题是工匠精神淡薄,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一大障碍。为此,建议: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工人、崇尚劳动、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应创造更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机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着力保障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各方面权益。改革优化企业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进一步突出技术的含金量,让技术工人能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红利,分享更多成果。
打造优良的技术工人成长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加快人才培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行业特点并与国际先进做法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
努力形成工匠辈出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制度体制等。
好故事不能少了好翻译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当下中国不缺好故事,也不缺好的传播平台;制约中国好故事、好声音传播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少好翻译。具体可以归纳为四“难”:一是中国重要典籍的误读和误译“难防”。二是核心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难规范”。三是翻译人才“难整合”。四是对外传播效果“难评估”。为了让世界“听得懂、乐意听”中国故事,建议:
针对涉及我国核心发展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的明显误读和歪曲,应及时作出正面回应,以正视听。
建设权威、开放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典大数据库,开展“术语汇校工程”。组织国内外翻译机构、翻译家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大中华文库》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通过权威、开放的数据库对社会公开。
统筹建立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国家队”,健全专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由外交部、国家外文局、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建立联席会议,统筹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各方面专业资源,行使翻译专业研究、翻译出版规划、翻译人才培养和外译监督管理的职能等。
“知己知彼”,力争做到精准传播。坚持对我有利、以我为主原则;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受众习惯进行分析,对国际传播的相关数据和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海外文化阵地应寻求共振点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荣利集团董事局主席 卢文端
重点提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如何让海外媒介愿意、乐意传播中国故事;二是建议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
寻求共振点,让海外媒介愿意、乐意传播中国故事。一是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在国际层面,中国与各国的根本利益与发展观和价值观是“同”多于“异”。应以求同广交朋友,以求同善借外力,讲好中国故事。二是需要以求同思维,在故事内容、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利益分享等方面,力求找到与传播地区的共振点。在故事内容方面,注意找好切入点,强调中国在发展方面与国际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在表达方式方面,用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听的语言讲故事。在利益分享方面,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把中国故事与各国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不仅是因为香港具有特殊优势,而且由于香港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香港是著名的国际信息中心。二是香港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贯通中西文化的优势。三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持。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发挥智库的功能,是提升论述能力的重要条件。四是香港需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作为支持国民教育的基地。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作为智库基地,既编写教材,又培训教师,从而对香港的国民教育提供实质有效的支持。
教育是最鲜活的力量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德秀
文化自信如何由“知”到“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教育恰恰是实现知行合一极为关键的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使有力量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内心、自觉于行动,教育是最鲜活力量。
把握准中国故事的听众。文化自信最具核心意义的是价值观的自信。能否向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但当代青年成长环境纷繁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临多样化思潮、市场逐利性,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教育,使文化自信融入青年血脉,成为强大基因,持久深入影响他们成长。
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一方面,学校是主阵地,义不容辞。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更具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是大课堂,不容忽视。文化是流动的,无处不在,学校的围墙不等于文化的围墙,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因此,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家庭和社会决不能缺席。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青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因“事”而化,通过故事传递强大自信,把故事与理论结合,发掘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因“时”而进,引导青年清醒把握时代脉搏,对先进和落后的文化有科学的判断甄别。因“势”而新,以新媒介、新手段,提升文化育人亲和力、针对性。
像尊崇历史一样尊崇国歌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一级指挥 于海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为此,建议:
激发全民对国歌的尊崇与热爱。建议以国歌立法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教育全社会像尊崇历史一样尊崇国歌,像敬畏法律一样敬畏国歌,像热爱祖国一样热爱国歌。
旗帜鲜明地弘扬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需要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同样需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因此,应旗帜鲜明地弘扬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
充分发挥国歌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建议加大国歌教育力度,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唱响国歌、唱好国歌”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国歌的音乐美、文化美、思想美,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树立高唱国歌的自信,培育唱好国歌的自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讲好国歌背后的故事。建议广泛征集、精心梳理、积极传播国歌背后的故事,鼓励以国歌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使讲述国歌故事的过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