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望天门山李白河北6——赵国邯郸故城-读史游记

河北6——赵国邯郸故城-读史游记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
第一日游完北齐高欢父子之陵(河北4——北齐二陵),至邯郸过夜,次晨游赵国邯郸故城。

战国七雄都很有个性,其中赵国应该是最悲壮的,也是六国中跟秦国死磕最狠的一个,赵亡后,秦国的统一战争就比较顺利了。燕国人力物力不足,无力正面与秦国对抗,只好派出荆轲刺秦,也正是此举,荆轲成了中国历史上“慷慨悲歌”的代表人物。因此,燕、赵之地不得不游!
据《史记》记载,秦、赵同源(见甘肃4——西垂陵园),他们有共同的祖先——蜚廉,蜚廉的两个儿子,分别是二者的先祖: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史记*赵世家》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史记*秦本纪》(《赵世家》类似)
秦、赵之先,都是以马事周王,又蜚廉善奔跑、恶来有勇力,可知秦、赵的先祖十分骁勇,这种基因一直流传下去,成就了战国时两个最剽悍的诸侯。
(徐偃王廖羽翘,是徐国国君阿米迪欧王子,徐国据说早在夏商时就建国欧阳采薇,周时也一度承认其为东方霸主。没错,徐州就是以徐国而得名)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赵人最早的封地即——赵城,有点拗口?古代经常以封地为氏。
下面这张图摄于邯郸博物馆。赵城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没多久,这里就成了晋国的势力范围。到“无道”的周幽王时,叔带(见上图世系)“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正式成为晋臣,此举显然与赵城的地缘有关。

又过了五世,到赵夙时,“晋献公赐赵夙耿”,也就是上图中赵人第二个封地。
晋献公即著名的晋文公重耳之父,重耳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他在国外流亡了19年,最后终于回国继位,成就霸业王传福老婆。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一帮小弟中,就有赵夙之孙赵衰,赵衰足智多谋,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他还与晋文公有一层特殊的关系——连襟。赵衰功多,晋文公封赵衰于“原”望天门山李白,即上图中赵人的第三处封地。
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语在晋事中。——《赵世家》
赵衰死后,儿子赵盾继续任国政金钱哥布林,成为晋国第一个权臣。后灵公继位,无道,准备杀赵盾,赵盾逃亡,未出国境而弟弟赵穿就弑杀晋灵公,赵盾于是返回。晋国史官董狐毫不犹豫的把弑君之罪加在赵盾头上,这就是著名的“赵盾弑其君”,董狐也因此受到孔子的褒扬,成为良史典范。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里基戴维斯。——《左传》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被屠岸贾所杀,同时赵氏被灭族,仅一孤儿赵武存活,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
赵武之孙,就是著名的赵简子(赵鞅),在他的努力下,赵氏势力渐渐恢复,也正是他筑晋阳为都邑,开启了太原2500年的建城史。

赵襄子继位后,发生了著名的晋阳之战,晋国六卿中只剩下智氏、赵、魏、韩四家,智伯联合魏、韩围困晋阳两年之久,最后以水灌城,紧急关头,赵襄子劝说魏、韩倒戈,三家一起灭掉智氏,三家分晋的格局已定,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战国起始。
智伯死后,门客豫让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失败而死,豫让因此列《史记》四大刺客之一。虽然赵襄子在豫让一事上表现的多情多义,但涉及到政治斗争或者利益争夺时,他依然是个禽兽,或者说他和父亲赵简子都是禽兽侯建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父子二人在吞并代地时,表现的十分无耻下流,这个到以后再聊。
三家分晋时,三家之地犬牙交错,因此他们都需要时间来整合资源,一是通过战争,二是通过交换土地,要想完全复原三家的土地变化情况,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大致的趋势是比较清楚的:韩国被挤出山西西南,那里被魏国独占,魏国还积极向西拓展,差点把秦国做掉,事见陕西19——战国魏长城华阴段;赵国则把精力放在山西的北部,时不时的吞并一些戎狄,甚至拓展到今属于内蒙的阴山一线,事见内蒙1——云中故城,当然,三国共同扩张方向,都包括华北平原和河南之地,谁不喜欢非常适合农耕的大平原?在此背景下,赵国曾经迁都于上图中的耿、中牟二地,但最终于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郸,直至灭亡。
以上是赵国迁都邯郸之前的概况,下面说说邯郸地缘:
打开地图会发现,今山西、河北二省是以太行山为界,太行山以东为河北平原,以西是山西高原,因此山西对河北的地缘压力非常大,山西的势力经滏口、井陉出太行向东的话,河北平原上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地形可以守御(那些河道冬天就结冰了),因此定都北京的明朝,会依托太行山(及北面的燕山)修建眼花缭乱的防御体系。
一切都因为黄河!
2000多年前的黄河(郑州以东部分),跟现在的黄河河道完全不同,这在河北1——邺城遗址里已经详细讨论,不妨重新看一下这张图(盗来的,抱歉):

黄河最偏西的河道,就是先秦河道(禹河故道),后来黄河渐渐东移(西边因黄沙淤塞地势变高),沿着泰山山脉北缘入海。当然,东移的过程常有反复,因此上图中6条黄河河道流过的区域,是不折不扣的“黄泛区”,古人显然不会选择在那里建一座城市。所以古代的“河北”概念,跟今天大不相同,那时的河北,仅仅是黄河与太行山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长平原,而非如今天的宽广。这样,河北平原的城市,就只能是沿着太行山脚呈串珠样分布了,看看朝歌、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的位置吧:

既然面临着山西高原巨大的地缘压力,这一系列串珠样的城市就必须考虑如何抵御山西势力的侵入,或者干脆这些城市本就是山西势力向东延伸的结果。无论太行山两侧是敌是友,那些穿过太行山的通道就显得无比重要,这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太行八陉”其中的两个:滏口陉、井陉,而邯郸,正是滏口陉的出口所在。
除了东西方向穿越太行的古道,南北方向也应该有一条大道才对,不然古人怎么走?这样一想就很简单了,南北大道不可能太靠东边,因为谁也不知道黄河什么时候会发怒,也不会太靠西边的太行山脚,因为谁也不想频繁翻越太行山余脉小支。这条大道只能是河道与太行的中线附近,其实就是上图中各个城市的连线,无论古今,城市一定会建在交通便捷之处,邯郸城正是东西、南北两个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对了,虽然不知道这条南北古道的详细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直延续到今天,只不过在今天高科技支持下,它有了个新的名字——京港澳高速,编号G4!
会不会有人问,井陉的出口——石家庄,可是近代才有的红牌太监,为什么古代没在此建城?其实古代井陉的出口并不是没有对应的城市,那就是今正定县,曾经一度为常山郡郡治。今天正定县与石家庄之间,隔着一条滹沱河,之所以正定县会在滹沱河北,是因为战国时中山国要依托滹沱河为险宫原佳苗,防御南边的赵、魏两国。近代,东西穿过井陉的正太铁路和南北的京汉铁路在滹沱河南的一个小村子交叉,这个小村就叫“石家庄”。正太铁路,即正定至太原,因为正定在滹沱河之北,为了省去架桥之劳,才将起点移到河南岸的石家庄。石家庄因铁路交汇而一跃为河北省会,与邯郸成为河北名都、天下五大都会(汉代)之一,道理完全相同。
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而名垂青史,并且因2000多年来没有更名而被人津津乐道。那在赵国之前,这里又是什么情况呢?赵国来这里后,又为什么一定要死磕滹沱河北面的中山国呢?
一切要从西周说起。
插个广告先,关于周人往事,请参考陕西系列:
陕西12——周原
陕西13——丰、镐
陕西14——岐山周公庙
陕西15——周陵
武王克商,周人分封诸侯,河北平原上南起朝歌、北至邢台的一系列串珠本为商人核心地带,其中安阳更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再插个广告:
河南1——殷墟
河南2——妇好墓
河南3——殷墟王陵遗址
这里是商人核心区域,那如何处置商朝遗民是个问题,周人可是仁义之师,是不能大开杀戒的。最后武王保留纣王之子武庚继续统领商人,把三位弟弟封到河北平原监视他们,是为“三监”。没多久,武王归西,周公摄政,三位弟弟不服,与武庚一起叛乱,是为“三监之乱”,后来叛乱被平息,周公封同母弟康叔于此,这就是周初姬姓诸侯国中存在最久的诸侯国——卫国,当时的邯郸,就是卫国属地。秦始皇并天下,卫国仍然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才被废。始皇之所以不灭卫国,一般认为是纪念商鞅之故,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
串珠上邯郸之北的邢台,也是商人的核心区域,著名的商王武丁之妻妇戊(妇好庙号辛,地位不及妇戊,还有一位妇癸,合为武丁三妻),是邢侯之女,司母戊鼎就是妇戊之子为她建造的。这时候的邢国是商代邢国(废话)。
虽然封了卫国继续监视商人,周人对北部的邢人显然也不会太放心,于是成王把周公的一个儿子封在邢地,是为西周邢国,邢国是完全按照周礼建起来的诸侯国,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付活动于河北北部以及太行山里的那些野蛮人——北戎,所以有“邢侯搏戎”一说。
除了卫国、邢国外,周人还在河北平原上封了个燕国,燕国独自躲在偏远地区闵国器,日子虽然苦些,倒还算太平。但卫国、邢国就不一样了,一直卷入与北戎的战争,虽然有“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帮助,最终还是免不了失去国土的命运,渐渐沦落为仅奉祀不灭的小国。

卫、邢所失去的包括邯郸、邢台的土地,最终落入晋人(赵人)之手(具体过程弄不清),邢台成了赵襄子的封地,邢台的另一个名字——襄国,就由此而来,赵人还曾在邢台建立“信宫”,因此邢台还有个名字——信都,也就是北齐高欢“龙兴之所”(河北4——北齐二陵)。
邯郸最早见于史籍的记载是在公元前497年,这已经是被赵人控制后的事情了:
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赵世家》
卫国曾经送给邯郸赵氏(赵氏小宗)五百户人口,赵简子为了霸占邯郸,以此为借口挑起争端,邯郸之争演变为晋国“六卿”之间的角力,最终赵简子胜出,于公元前491年如愿获得邯郸:

2500年前(公元前491年)的邯郸已经是个规模不小的城邑了,否则赵简子不会苦心积虑的抢夺。再从邯郸位于殷墟和商代邢国中点来看,商代的邯郸应该已经是“繁华地带”,今日邯郸市宣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不是虚言。
三家分晋前夕,智伯联合韩、魏准备做掉赵襄子,赵襄子准备逃亡加油菊花,曾经有人建议他逃往邯郸(最后选择了晋阳,即太原),这又证明当时的邯郸城已经颇具规模了: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绍兴烟草网?"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美国丧尸女。"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资治通鉴*卷一》
晋阳地理位置虽好,城亦坚固(历代晋阳城就没有不坚固的),但毕竟山西北部山地多,不及河北平原物产丰富,赵人向东扩张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不仅赵人有这个想法,魏国、白狄的中山国都有这个想法,并且都付诸行动。这样一来,战国时代的河北平原,赵、魏、中山国三家互咬便是常态了赋花澜!当然,其他诸侯们也经常会卷进来闹一闹。
离开晋阳的赵人,曾经短暂的定都于“邢”和“中牟”(见篇首的赵人迁徙图),不管当时有什么具体的理由,都掩盖不了两地的缺点:一个太靠南边的魏国,一个太靠北面的中山国,二者与晋阳的交通远不如紧靠滏口陉的邯郸方便,所以公元前386年曾怡纶,赵敬候还是选择了邯郸为都城,一直到158年后赵国灭亡。

然而来到邯郸没多久的公元前353年,赵都邯郸竟然被魏国占领,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期间齐国出师帮忙,围魏救赵,是为“桂陵之战”(另一个颇有争议的是“马陵之战”,情节差不多,有观点认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件事),这就是“围魏救赵”成语的由来孔雁。最后魏国主动归还邯郸,可能因为这次的奇耻大辱,赵国后来把邯郸城建的无比牢固,使其一直保存到今天。


那会的魏国无比强悍,之前吴起带着他的“魏武卒”,打的秦人缩在华山以西不敢出来,事见陕西19——战国魏长城华阴段。虽然攻赵上距吴起30多年,大概吴起的训练教材还在,所以魏国十分霸道。更早些时候,魏国还曾灭掉赵国北面的中山国(后来复国)。
好在不久以“胡服骑射”留名青史的赵武灵王(山西5——赵武灵王墓)横空出世,赵国向北疯狂扩张,灭亡中山国,击败草原游牧势力(还有山西北部那些山地民族),设立云中、雁门郡(内蒙1——云中故城、山西6——善无(雁门郡治)),还一路干到九原郡(陕西22——秦直道终点,今包头),在那修建长城(包头市的赵长城是赵长城的最西端)。今天如果去这些地方旅游的话,会经常看到一位兄弟骑马弯弓搭箭的雕像,不用说,那一定是赵武灵王。
虽然赵武灵王死的窝囊,不过他的儿子惠文王也是一位贤君,蔺相如、廉颇、赵奢、赵胜(平原君)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他的小弟,这父子俩总共在位约60年(公元前325-266年),赵国国力也在这时候达到巅峰。
命运的转折点很快来临,公元前262年,秦军切断韩国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使上党郡成为一个孤岛,上党太守冯亭擅自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武灵王之孙)接受,著名的长平之战随即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国完败。

秦国随后围困邯郸,当然,此时的秦国是没有能力拿下邯郸的,秦国战神白起早就看明白这点,所以他拒绝出任主帅并因此丧命。这次邯郸靠魏国信陵君解围,这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有些不当表现,但接受上党郡是完全正确的选择,“上党从来天下脊”,如果被秦国占领,秦军顺势东下,邯郸城早晚是要破的,所以赵王选择了“早打、大打”,这些到长平之战再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孝成王换下廉颇长平帅位,但整个孝成王时代,廉颇都算是受信任的,长平败后,是廉颇率军击败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国。廉颇出走魏国是在孝成王之子悼襄王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最后楚国迎来廉颇,可惜廉颇这时候是真的老了,死于楚国都城寿春,葬在今安徽寿县附近,笔者某年盛夏时曾经去过他的墓,张浩锋等到安徽系列再聊(还有多少篇游记要写?!)。
公元前246年玛琪诺,也就是孝成王死前一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继秦王位,同一年,秦国占领赵国“龙兴之地”——晋阳。
六国已然日薄西山,但不信任廉颇的悼襄王却发现了另外一个人——李牧,这时候的赵国虽已一蹶不振,李牧却在与秦军的周旋中屡占上风,使赵国得以苟延残喘,悼襄王死后,其子幽缪王继位,这兄弟又中了秦国反间计,杀害名将李牧,邯郸随即城破,赵国灭亡。

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6年后被秦军所破,赵国彻底灭亡。代地笔者去年去过,后面会专门聊“代”,看看赵国的祖先们是如果用低劣的手段侵吞代国的。代地最终成了赵国绝祀之处,难道是报应?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秦赵两国各占半席,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赵国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建有遗址公园,可惜邯郸机场就在附近,没法用无人机从空中拍摄。
遗址由三个子城组成,呈品字形:







遗址内有多处高台,是当年宫殿基址:


复原的宫殿模型:





西汉邯郸依然列“天下五大都会”(长安之外),其他四处是:洛阳、临淄、宛、成都。汉代邯郸城在赵国邯郸城东北不远,也就是今天邯郸市区的位置:

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邯郸地缘特点,邯郸能从那一系列串珠城市中脱颖而出,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河北平原处于分裂状态,比如战国时魏、赵、中山的角逐。当后来河北平原甚至山西河北两大板块“统一”时,邯郸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了,先被南边的邺城取代,因为邺更靠近中原,占据邺福州飞云峡,可以同时控制河北、中原(有点类似太原的位置,控制两个盆地),曹操从中原来,击败袁绍,立即经营邺城,就是这个道理,后面五个小朝代相继建都邺城,无不是以河北为中心,企图控制中原。后世定都北京,王朝考虑更多的是牢牢控制山西高原,处于“内部”的邯郸,包括邺城或安阳,就不重要了。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兴起,则完全归于两条铁路,当然还要感谢滹沱河,否则正定才是省会。
邯郸还有个特色,即成语之都,确实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与此相关,应该感谢谁?司马迁(陕西8——司马迁墓祠)吧!没有《史记》,那有那么多与邯郸相关的成语:
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完璧归赵、利令智昏、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黄粱美梦……太多了,只选一些知道的。
“邯郸出美女”,邯郸现在出不出美女笔者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女一般出自两种地方,一个是人种混杂地方,混血儿嘛,比如楼兰;一种是经济富庶之地,有钱嘛,比如曾经的扬州,今天哪个城市街头美女最多?窃以为是上海。
中山国是“白狄”所建,他们是不是高加索人种?后来慕容鲜卑曾被称为“白虏”,是不是也是高加索人种?如果是,那么邯郸出美女应该是有混血的原因,当然,邯郸当年列“天下五大都会”,也是很有钱的,出美女更理所当然了!否则,吕不韦怎么“邯郸献姬”呢?
开头的韩愈那句话,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朋友屡试不中,不得已去河北三镇谋生,这是唐中期以后士子的经常选项,也是河北独立于唐中央政府的证据,同时也是唐代“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的旁证。
2018年3月18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