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月亮星座在线查询投票!选出你心中的“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科学网

投票!选出你心中的“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科学网
为推动中国科技革命的“知识英雄”点赞
投票选出你心中的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8年,中国科技界发生了不少振奋人心的大事,涌现出很多推动科技进步的人物飘逸之旅。
为此,科学网推出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向那些对中国科技进步和我们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致敬。
即日起,“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投票环节正式启动,现在登陆活动官方网站(http://2018people.sciencenet.cn),即可从50名候选人中选出你心中的“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据介绍,“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这一评选关注并涵盖:推动2018年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具有优秀创新能力与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根据评选标准,入选者应于2018年间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过重大创新贡献,获得过重大荣誉;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有独特表现;推动所在企业创新行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此前,经过广大博主的积极推荐,50名“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已经新鲜出炉。
活动开通了三种投票渠道,除了点击活动官网链接:http://2018people.sciencenet.cn参与官网投票外,还可参与微信和微博投票人民币哥。
参与微信投票的投票人,可在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官方微信上发布的“2018年度科学人物评选”微信下留言进行投票。(微信搜索china_sci和sciencenet-cas,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微博投票的投票人,可在中国科学报官方微博
(链接:http://weibo.com/kexuebao或扫下方二维码)、
科学网官方微博
(链接:http://weibo.com/sciencenet?sudaref=www.sciencenet.cn或扫下方二维码)
上发布的“2018年度科学人物评选”微博下留言进行投票。

投票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15日,综合投票结果,经评委会评议,将最终评出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活动官方网站:
http://2018people.sciencenet.cn
声 明
一、本评选杜绝网络刷票,如有主动刷票等行为,将根据情况进行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候选人参选资格。二、本评选网络投票结果只作为参考依据提供给评委会,不作为唯一依据。三、本评选为公益活动,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不委托第三方进行宣传、联络等相关工作。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评选候选人名单
一. 基础研究领域新闻人物候选
1. 毕顺东
云南大学教授
6月14日,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等人在《自然》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
有关胎盘类和有袋类的分异时间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影响着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
这种名为“混元兽”的动物,或将改写有袋类哺乳动物的起源历史。
2. 高星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高星长期致力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主要方向是史前人类文化与生存行为,石制品类型、技术与功能;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11月30日,高星等人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
该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到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最高、最早的记录。
3. 江颖
北京大学教授
近年来,江颖研发了一套超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成像和谱学技术,在单量子态的精准探测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实现了氢原子的空间成像和精确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应。
该成果于5月1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5月30日,江颖获2018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4. 赖良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赖良学长期致力于人和动物胚胎干细胞建立、动物克隆及人类治疗性克隆、体外受精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2018年,赖良学研究组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月亮星座在线查询。
它能精准模拟出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老年痴呆等疾病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推动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案制定。
该项成果3月30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5. 李灿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
过去近30年,李灿在催化原位红外、紫外共振拉曼、手性拉曼光谱,以及光电催化的光电成像光谱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018年10月,李灿团队宣布发现媲美自然光合作用的单核锰催化剂,为实现“液态阳光”迈出关键一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10月22日,李灿获中国光谱学会颁发的“中国光谱成就奖”。
6. 凌宏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凌宏清研究领域为小麦分子遗传学和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
其团队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番茄为研究体系,克隆了参与磷、铁吸收代谢关键基因20余个,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吸收铁的分子调控网络蒋昌建简历,揭示了植物高效吸收铁的分子机理。
2018年,该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深入和系统研究麦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进一步推动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成果5月10日在《自然》在线发表。
7. 刘江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胚胎进行有序基因表达、发育进化的奥秘。
该研究成果打开了认识人类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大门,将为人类优生优育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
8. 罗俊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罗俊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收录;开展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
历经30年艰辛工作,2018年罗俊团队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
9. 覃重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覃重军长期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组学和微生物药物代谢工程的研究。其团队用基因编辑方法,将酿酒酵母中16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1条,创建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突破。该成果于8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10. 权锐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权锐昌一直耕耘在动物生态学(鸟类,兽类为主)、保护生物学领域。
11月30日,权锐昌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在国际上第一次阐述了哺乳动物之外能通过哺乳养育后代的现象,为动物哺乳行为进化研究方向打开了一片新领域。
11. 孙强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强团队围绕转基因猴(食蟹猴、恒河猴、绒猴)构建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
今年年初,该团队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月25日,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细胞》。
12. 叶升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资深研究员
叶升致力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设计等研究。
其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所设计的高选择性双肽蛋白酶4抑制剂之一(SYR-322)已通过临床试验,被日本厚生省批准上市。
2018年,叶升和合作者一起,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第一次对人脑中的“刹车”——GABAA受体进行原子分辨率的解析。
这项研究是后续对GABAA受体开展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的基础,将为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13. 张凡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张凡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如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成像等。
2018年王洋爱傻笑,张凡等人提出将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实现了无创活体多重成像。
这有望为肿瘤精准诊断提供全新方法,相关研究8月6日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14. 郑泉水
清华大学教授
郑泉水在结构超滑、极端疏水、人工智能张量底层技术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
8月6日,郑泉水在《自然—材料》发表文章,首次实验展示了微米尺度异质(石墨和六方氮化硼单晶)界面中旋转稳定的结构超滑特性,观察到异质界面的超滑特性在大气环境条件下持续稳定存在,并且对外部负载表现出几乎无磨损的运动。
二. 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候选人
1.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DNA疫苗,经过严格的审评程序,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我国获得批准的首个DNA疫苗产品彭水诗案。
我国首个DNA疫苗获得批准,是陈化兰“掌门”的团队继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2. 戴建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8年1月12日,一位健康男婴在南京鼓楼医院顺利出生,标志着世界上首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获得成功,是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和突破。
在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先导专项支持下,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孙海翔团队合作,于2015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卵巢早衰合并不孕症临床研究。
该临床研究在通过医院伦理审查、国家卫计委备案后,成为我国实行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制度后首批备案的8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之一,在南京鼓楼医院正式开展。
3.葛均波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0月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完成一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手术。这一病例是国产二尖瓣夹合器探索性临床研究最后一例手术,其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二尖瓣器械获得重大突破。
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器械是目前国际上医疗器械研发的最热门方向之一,被权威机构预测为2019年最具影响力十大医学创新之一,其技术门槛高,需要资金密集,研发难度极高。该产品的快速推进,有望造福我国大量二尖瓣反流患者。
4. 耿美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2018年7月,由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该药的临床3期试验由GV-971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等人领衔,全国34个临床试验点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10月16日,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计划在未来进行全球临床试验。
5. 林程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是“绿色奥运”,届时一大批零排放的电动新能源客车将投入运行。为了能让这些电动客车充分适应冬奥会期间的严寒气候和山区道路环境,林程和同事们一直在进行技术攻坚,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开发出了超低温区域带自加热技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可在零下30℃时基于自加热的方式,只用短短一分钟左右就可使电池温度上升到0℃以上,从而激活动力电池的正常应用,彻底解决了电动汽车在冬季续驶里程急剧下降、无法启动、安全隐患等诸多难题,张葳葳实现了“全气候工作”。
6. 林鸣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
2018年10月24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近35.6公里。其中6.7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林鸣在建造港珠澳大桥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实现了中国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7. 刘健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潜龙三号”总设计师
2018年4月20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成功首潜,下潜最大深度3955米,航行24.8公里,顺利完成各项测试指标。
总设计师刘健团队设计出的“潜龙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潜龙系列潜水器新成员灰商,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
8. 刘青松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7月6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药物学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针对急性白血病的国家1类创新靶向药物HYML-122正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坏家教。
目前,由刘青松担任董事长、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立的合肥中科普瑞昇公司不仅已经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打破国外垄断,还有25种新药正在研发管线上,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9. 马宗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7月31日,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航天器对材料的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轻量化就是其中一项指标,金属基复合材料恰好符合需求。金属所研究员马宗义带领团队,致力于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啊朵,近5年来,为遥感、风云、高分、嫦娥、北斗、东风、天宫、龙舟等十几个关键型号,提供复合材料产品百余批次、万余件。
2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核集团科技专项“龙舟-CNSC乏燃料运输容器研制”项目原型样机通过验收,这意味着中国核燃料贮存和运输材料实现国产化。马宗义等科研人员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吸收材料的制备、模拟环境服役性能考核、全尺寸工程件研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复合材料焊接的工具和工艺,研发出从材料研制到器件成型的技术途径,为该材料的国产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10. 夏延致
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取得了“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获得了海藻纤维各个生产环节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和设计了完善的海藻类海洋纤维中试示范生产线。
11. 谢庆国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谢庆国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CT装备进入临床试验收官阶段。
PET/CT主要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理诊断,也可以用于相关疾病筛查体检。华中科技大学“数字PET”解决了传统PET发展40余年来一直存在的超高速闪烁信号数字化难题,以突破技术瓶颈的方式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濡羽。
这套临床全数字PET/CT装备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PET技术,在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疑难杂症早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杨长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
2017年底,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北斗系统进入全球组网密集发射期。截至11月20日,我国已成功发射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2018年年底,由杨长风担任总设计师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率先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北斗系统将服务全球。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正在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
13. 袁家虎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项目负责人
2018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智慧航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全国70家机场、618条安检通道。
多年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打出了一套改革创新的“组合拳”,通过各种鼓励科研人员到成果转化企业创业,帮助转化企业实现成果—技术—产品的转化。
14. 赵昌平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2018年5月,国家首个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研发中心奠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研发水平和应用速度领跑国际杂交小麦领域。
1992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赵昌平团队历时二十余年坚持自主创新,创制出了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通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的高效衔接,建立杂交小麦商业化育种体系,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全产业链的贯通。
15. 赵卫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性能条纹相机的研制”项目负责人
2018年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性能条纹相机的研制”在西安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条纹相机进入实用化水平。
高性能条纹相机是具备能够同时测量超高时间分辨率(皮秒和飞秒),与高空间分辨率(微米)的唯一高端科学仪器,代表了当前光电诊断技术的最高水平。自2012年起,项目负责人赵卫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条纹相机制备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获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目前项目已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三、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1. 范东睿
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
今年2月24~28日,在第24届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HPCA2018)在上,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中心主任、中科睿芯董事长范东睿向国际同行报告了中国在高通量计算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面向数据中心高通量应用处理的众核处理器”,受到了广泛关注。同题论文被HPCA 2018录用发表。
10月15日,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成长组一等奖。
在10月2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2018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上,中科睿芯在当天下午的“高通量产业圆桌论坛”上发布了全球首款高通量概念计算机——“金刚”。 “金刚”是经计算所的高通量计算技术转化、由中科睿芯创造性研制的新型高通量计算机。在一系列体系结构新技术的加持下,“金刚”高通量计算机具有高并发、强实时等适于大数据计算的特点;在强时间约束下,高通量计算机能够全局可控地处理高吞吐量请求欺诈游戏再生,可适用于当下大多数有着大数据处理需求的应用场景。
2. 高祥明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2018年初,在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用不锈钢的典型代表产品316LN钢板验收会上,太钢产品所有项目的检测结果均远高于国际组织制订的采购规范要求。
2018年8月11日,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目前中国最薄的不锈钢(厚度仅有0.02mm,而宽度达600mm,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首批量产品下线出口,使我国不锈钢箔材的制作工艺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大桥在建设中采用的太钢生产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成功替代了传统钢材,实现了双相不锈钢钢筋在国内桥梁建设的首次批量化应用,不仅大幅延长桥梁使用寿命,而且有力推动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材料的升级。
3. 胡华智
亿航智能创始人兼CEO
2月6日,无人驾驶飞行器“亿航184”在广州进行公开载客试飞演示宛如爱情 。“亿航184”的意思是1名乘客、8个螺旋桨、4支外伸机臂。该飞行器是全球第一款可载客的无人驾驶飞机,由总部位于中国广州的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旨在提供中短途日常交通运输解决方案。
今年亿航与大型商超达成战略合作,将开辟试点,开启智慧零售+无人机配送模式。这也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常态化运行航线。有了无人机的“黑科技”助力,超生鲜将通过无人机“从天而降”,用户从下单到取餐,整个流程将从最快30分钟缩短为15-20分钟。
2018年4月29日,一场集光影科技、现代艺术、古城文化于一体的光影盛宴在西安城墙永宁门前拉开序幕。亿航白鹭呈现的1374架无人机三维空间编队,成功获得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4. 刘自鸿
柔宇科技董事长兼CEO
6月,柔宇在第50届 IEEE 电路与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了基于柔宇自有知识产权快充技术柔充(RO-CHARGE)的论文《基于动态电流调节的新型快速充电技术方案》,柔宇的研发团队在现场做论文报告。实验证明,柔充在充电速度、安全性、终端发热量等方面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市场主流快充和普通充电技术。充电开始后前5分钟,柔充技术充电方案比市场主流快充方案充电量多出约20%。
10月31日,柔宇科技在北京举办2018全球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售具有革命性里程碑意义的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该产品既拥有智能手机的便携,又兼具平板电脑的高清大屏——可自由折叠、展开,轻松装入口袋,采用了柔宇科技完全自主研发并在全球率先量产的全柔性显示屏——柔宇“蝉翼”柔性屏,其强大的功能背后是柔宇2000余项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撑。
7月16日世界杯决赛现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的高清柔性屏时尚衣帽惊艳亮相,T恤和礼帽中镶嵌的全柔性显示屏滚动播放着高清的球赛信息。这其中包含了柔宇的自主核心技术0.01毫米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和新型柔性传感器,将超薄、轻便的彩色柔性显示屏、新型柔性传感器与柔软舒适的织物合二为一。
5. 彭军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 CEO
5月11日,小马智行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南沙揭牌。小马智行首席顾问、计算机界国际最高奖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奖者姚期智担任该研究院荣誉院长。研究院将致力于自动驾驶的科学成果和技术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为核心。
7月,小马智行拿到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许可长荣场站。业界称之为“路测牌照”。小马智行由此成为第一家获得北京T3级别自动驾驶路测许可的初创企业,该牌照是国内目前颁出的最高级别路测牌照。
小马智行致力于Level 4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所谓Level 4,也就是车辆的全自动驾驶,即可以在郊区和城市,在以及任何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执行所有的没有人工干预的驾驶功能。
6. 苏慰国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
苏慰国博士毕业自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20多篇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05年加入和记黄埔后,继续致力于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究。
苏慰国博士的代表性项目呋喹替尼,是和记黄埔历时13年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口服国产靶向抗癌药,也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2018年9月5日梦见打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发布消息,该局于近日批准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药物呋喹替尼胶囊(爱优特)上市。
苏慰国介绍,呋喹替尼同时还在准备新的适应症申请,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已经接近尾声,同时胃癌的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和记黄埔医药也在计划更多的呋喹替尼与免疫治疗合并用药方案的临床试验。
7. 谭瑞松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10月20日9时05分,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作为我国大飞机“三兄弟”之一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实现交付列装、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之后,在大飞机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为我国大飞机家族再添一名强有力的“重量级选手”。AG600选装4台国产涡桨6发动机徐辉祖,外部尺寸与波音737相当,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成功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是飞发一体综合设计与应用的典型范例,也是我国航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推力矢量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8. 王东升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始人、董事长
2018年8月31日,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盛会——IFA(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在德国开幕。在本届IFA展上,BOE(京东方)智慧零售解决方案获“2018 IFA产品技术创新大奖物联网应用创新金奖”。
年度重磅手机新品Mate20 pro搭载了BOE(京东方)AMOLED柔性全面屏,最大程度满足了全面屏手机对屏占比的需求。BOE(京东方)还为华为Mate 20 Pro手机提供了基于屏幕弯折、异型化设计、搭配屏下指纹技术等高度集成化解决方案。目前,BOE(京东方)在成都投建的中国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实现量产,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将于2019年量产。
今年5月举办的2018日本无线及移动网络技术展览会上, BOE(京东方)携手产业链伙伴实现了从拍摄、编解码、传输到显示的8K直播过程四副两高 ,向全球展示了首次“8K+5G”视频直播。BOE(京东方)8K超高清系统解决方案包括BOE 8K影像服务云平台、BOE 8K解码播放器、BOE 8K显示终端等,可以实现高品质、零延迟实时播放。
9. 王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1月7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研制成功。
9月8日,正在举办的长春轨道交通展上,中车长客发布了新一代地铁列车,该车能实现全自动无人运行,采用全碳纤维车体结构,操作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技术专家介绍,车辆应用自主研发的无人运行系统,自检、出库、行驶、停靠、折返、洗车、休眠均不需要人为参与。智能系统还能实时监控全车运行状态,装备有“障碍物及脱轨检测”安全装置,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2018年10月30日中午,由中车长客公司设计、制造的首列试验用墨尔本地铁车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新港生产现场顺利下线。
10. 魏建仓
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1月10日,深之蓝与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郭建梅,双方将在大坝安全领域实现全面合作,包括水下检测和加固技术装备研发、新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等。
由深之蓝自主研发并生产的“豚”系列水下机器人,可通过摄像头、MS1000检测声纳、BV5000三维扫描声纳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水电站大坝结构及海上风电桩柱等进行有效探伤,精准检测水电站的内在风险,从而有效提高水下检测的效率及可靠性。
11. 吴以岭
以岭药业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岭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1979年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1982年于河北省中医院工作,1992年到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医药研究所(以岭药业前身)。他始终致力中医络病理论、临床、新药研究,建立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新模式,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带动临床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获5项国家重大成果奖,研发10个专利新药,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学科进步、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0月,入选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同月,以岭药业的五种专利产品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五种中药,均是以岭药业基于中医络病理论创新催生的成果,由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院士作为传承人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徐立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9月20日,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0日正式亮相,将在科技部主导下依托商汤集团建设,这是继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公司之后的第五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此次公布的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三大领域。
5月19日,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中,商汤科技在现场提供了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完成人体关键点的快速捕捉,在LEEDS Sport Pose数据集上取得了92.9%的成绩,适用于训练及比赛场景。据了解,它能实时捕捉还原运动员三维数据模型,帮助教练员完成对运动员训练动作的纠正。具有运动员无感且反馈及时、可对历史视频进行分析、硬件兼容性高等特点。
徐立本人还入选了《财富》杂志2018年“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排行榜。
13. 杨峰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
1月19日将自主研制的“双子星”——“湘江新区号”和“亦庄·全图通一号”,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29日上午8点43分,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潇湘一号02星TY1-02、星河号TY1-03、长沙高新号TY4-01、铜川一号TY4-02四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丙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继研究院成功发射4颗科学用途微小卫星后,今年该院还拟再发射15颗微小卫星。同时,即将正式启动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的“天格计划”。
天仪研究院是国际宇航联合会成员之一,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期战略合作,并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了“先进微纳卫星研制联合实验室”。
14. 张昌武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
7月6日,蓝箭航天举行“液氧甲烷火箭产品战略发布会”,宣布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已于今年6月完成全系统设计工作,该款火箭为国内在研运力最大的民营运载火箭,计划于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试验,2020年首飞。
9月2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设的试车台进行了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这意味着,全国首个民营热试车台正式投入使用。
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飞行正常,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但三级出现异常,最终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蓝箭官方表示:“最终结果不完美,但已经部分达到目标,尤其是火箭各级分离、整流罩分离这些关键步骤均取得了成功。”相信在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寻找到发射异常的原因之后,未来的“朱雀”仍然大有可为。
15. 朱珑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11月28日,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依图医疗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癌症筛查智能诊疗平台及care.aiTM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该系统在业内首次突破结节检测管文君,病灶检出能力涵盖结节、斑片影、条索影、囊状影以及纵膈淋巴结、胸腔积液等超过95%的胸部CT影像所见,在全球尚属首次。
9月,在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依图科技的智能人像大平台项目受到了评委会的高度认可,摘得SAIL大奖中的“创新奖”。
依图科技还与农行合作,依靠AI技术,在上海实现了“刷脸取款”——负责人介绍了技术的安全性:“如果有人用照片,或者包含个人相貌的视频进行攻击,都是不可以实现的。”
四、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1.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除了研究和教学工作外,曹则贤也在不断发表科普文章、写科普书、开办讲座,在众多高校开设物理学、物理学史和哲学课。
在他看来,科学弥漫于整个社会,科学传播(科普)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一棵桂花树,树上开满了桂花,香气就自然地往外飘了,从而影响了别人。”
曹则贤觉得,有了科学,才有传播。《加油!向未来》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于2018年8月12日在CCTV-1首播。曹则贤在节目第三季中延续“头脑担当”的身份,为科学实验的原理提供生动的分析。
2. 黄忠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教育官
黄忠,九天微星首席教育官,“教育共享微星”概念提出者,“中国少年微星计划”讲师团负责人,曾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与全国青联评为“最佳同伴教育者”。
2月2日15时51分,九天微星研制完成的我国第一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完成在轨测试后,“少年星一号”将面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放卫星通信资源,服务于全国中小学生,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航天科普教育实践的一个全新支点。
目前,基于“少年星”研制与测控的中小学航天科普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航天与太空+STEAM”教育解决方案走进北京四中、海南文昌中学、郑州第四中学等全国数十所名校尖刀敢死队。未来,所有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均可依托“少年星一号”开设卫星测控科普课程。
3. 刘慈欣
工程师、作家、“雨果奖”“克拉克奖”获得者
刘慈欣,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于2015年荣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终于有了“向世界输出”的开端。10月25日,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宣布定档2019年春节档,影片自公布开拍以来备受关注,更是被不少网友寄望为“国产科幻大片的突破之作”。中国科幻小说开始在海内外引发关注。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2018年11月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获得阿瑟·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刘慈欣在颁奖典礼上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比我们还要聪明,想象力将是我们的唯一优势。
4. 王韬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
王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骨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曾参与拍摄《急诊室故事》,创建全国首个以在职医生为创作力量的医学科普传播平台“达医晓护”。
王韬表示,团队注重科普人才培养,已在广东医科大学建立了“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服务队伍和“蚂蚁传播工作室”,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了“达医晓护”网络文化工作室和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特别是医科大学生中发现和培养科普人才。为此,“达医晓护”也成为2018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
2018年5月,王韬作为上海医疗领域唯一一名“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座谈会。10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湖南长沙就医院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典型经验介绍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王韬出席并介绍了科普经验。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2018年科技传播奖个人优秀奖获得者。
5.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为了回报公众阿四龙组合。”这是张双南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热衷科普的原因。2018年,他的身影也活跃在各个科普活动中:7月9日,张双南在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首期演讲现场回忆自己求学时的困惑,他说,我是科学家,但我曾经不知道“科学是什么”。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向观众阐释了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就是刨根问底。
10月13日,在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08讲在上海科技馆举行。张双南在大讲坛上与观众分享我国两颗重要的国产卫星——“慧眼”与“北斗”背后的精彩故事。
9月17日,在全国物理科普大会上,张双南透露,中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准备发起“探索极端宇宙”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将通过两项卫星任务,解开六大极端宇宙谜题。
候选人以姓名拼音排序,简介根据公开报道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投票

注意!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后,每个用户最多可以设置12个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往常的大图封面展示。为了不错过科学网的推送,请根据以下操作,将我们“星标”吧!
点击“科学网”进入公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的···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搞定!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