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春风吻上我的脸机关创文丨商雒史志源远流长-商洛信访

机关创文丨商雒史志源远流长-商洛信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商洛文化知多少?
商洛文化,即文化积淀深厚的陕东南文化,是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为一体的文化。南北文化交汇,地域特色鲜明,秦楚先民融合、遗存类型多样。商洛河,是洛河、丹江发源地。商洛古称上洛,位于洛河上游而得名。商洛,地处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人口源流多样,秦楚文化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商鞅变法封之商於
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原名卫鞅。在秦孝公下令求贤时来到秦国。他先后实施了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一、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三、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器。四、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五、“燔烧诗书,明法令”,并申明“刑无等级”。六、设什伍连坐法。编户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奖励对“奸”告密,知而不告者处以腰斩,告密则可与斩敌同赏。七、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行,秦国因此而国富兵强,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称商君。
仓颉造字阳虚山
元扈山,位于洛南县城22公里处的眉底乡南境,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阳虚山对峙,峨嵋秀丽。“元扈凤图”、“阳虚鸟迹”被列为《洛南八景》之中。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
仓颉,也作苍颉,陕西白水县史官镇人,相传是五帝之一黄帝的左史,是我国古代创造文字的代表人物。他的造字在距今5000年之前的五帝时代,属我国“四圣”之一。《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创文字。”据《白水文物》援引《河图玉版》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亦称元扈)、洛讷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直隶商州总志》载:“阳虚山石室二十八字,系仓颉遗笔”重生通天,秦相李斯只识8字,其余20字不能识。《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可见,我国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在陕西华山之阳阳虚山下,洛水之滨。仓颉将他最初造的28个字雕刻于阳虚山崖之上,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由于历代过往官员、社会名流纷沓观至拓印,以标风雅,对当地百姓骚扰甚大,他们便趁雷电之机,架柴火焚,浇水而毁,致使字颓石裂,若隐若现,不便辩识。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请石匠凿碑,竖立于阳虚山下的许家庙村。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额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北面题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史官镇北与桥山黄帝陵遥遥相对。白水县还在仓颉出生地修有“仓圣庙”,该庙建筑奇特,雄伟壮观,古柏参天,造型各异,给观者一种庄严肃穆,千古绝伦之感。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在洛南县城内东南隅建有“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大门。一院四进、砖木结构,布局合理。上为五脊六兽,凤舞龙飞;内有画栋雕梁,宏伟壮观,正殿奉木神牌题为:“仑圣之神位”5字,朱底金字。大门由县令伊允桢题的“仓圣祠”,苍劲有力。建祠已逾百年,但保持原貌。1999年4月1日,正值清明祭祖时节,仅次于穷乡僻壤的洛南县阳虚山所在地保安镇热闹非凡,洛南县首届仓颉历史文化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当地人民又在许家庙村修了一座“仓圣祠”,将仓颉所造的28字重刻,竖碑于祠前,供人瞻仰,以示永远纪念这位文字始祖的千秋功德。
四皓隐居文显山
文显山横亘于秦岭莽岭之中,纵横百丈,山崖突兀,怪石嶙峋,犹如斧削锦屏,刀分翠障。山上岩石错落斑驳,似一幅天然画屏。与商州“仙娥削壁”险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洛南县志》载:“文显山,座落于高耀乡西南,主脊海拔1709米。山上林木成荫张惠雅。每晓岚气上腾,形如城垛、阁楼,旌旗飞扬,万马驰骋,日升方晴,故亦称‘云架山’。《范志》载:‘横峙天表,为县东屏障’。‘文显翠屏’为‘洛南八景’之一。”商山四皓研究会几位同仁,为寻访“商山四皓”在本市区的隐居地;在洛南县、乡、村有关人员的带引下,登上了文显山。文显山南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从东北坡登山。车行至农舍前,我们沿着豫陕界山脊灌木丛攀藤而上,进东乡寨石门,拐了几个弯方临山顶平台。平台四周用板石砌的寨墙高约5米左右,寨墙修有垛口和东、西、北三门,寨内有大小古庙数座,其中玉皇庙正在维修。庙周有多块古碑,“文革”中被破坏得横七竖八,字迹风化脱落,难以辨认。站在山巅,一揽众山小,四望云遮掩。文显山南侧悬崖上开凿了约300米长1米宽的栈道,十分险要。借山穴修有“祖师”等数座小庙和道民食宿小舍。山岩缝隙有一山泉,清澈见底,饮之甘甜爽口。
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县范启源编《洛南县志》“寓贤”载:“四皓者,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神兽王座。及秦败,汉高祖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也(《高士传》)圣犬帕拉。元孟文昌《梯霞观碑略》云:‘东望文显之山,四老仙去,遗迹犹在,永怀高风。南面老君之 ,白云出没,想像圣义,幢盖飘扬。西走城邑,禾麻懞懞,居民行旅,络绎道路。北瞰温洛,灵源浩瀚,龟书发秘,滔滔东注。四时之间,朝气夕霭,千汇万状,使览之者心旷神怡。可以蝉蜕麈纷,遗世独立。’四皓盖先寓於文显山,后徙入商山。”
据考察,四老因始皇暴政而深匿商洛时,分别隐于多处。其中有洛南县“文显山”,亦属事实。另有商南县“双峰”,因甪里先生周术隐居而改名“甪山”;洛南“四壑山”,因四皓隐居过,已改称“四皓山”;商州区秦王山“花水峰”,亦名“莲花峰”。王百洋汉灭秦后,天下大定,四位博士同隐于丹凤县商洛镇南面山阿,世称“商山四皓”,传名于世。
秦风楚韵
2008年5月13日,国内20多位文物考古界楚文化研究权威级专家学者聚首商洛,对商洛十多年来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专家学者们最终取得共识,认为商洛考古中发现的丹凤古城文化遗存属春秋至战国中期楚文化,证明这个时期丹江上游一带为楚国属地。以商南过风楼、商州东龙山、陈塬遗址为代表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属西周中晚期文化,但和关中的周文化有明显差异,和江汉平原一带稍后的楚文化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这些文化遗存的发现,对于探索西周早期至春秋以前的楚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楚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芈姓季连部落酋长鬻熊,在商衰周兴时,率族投靠文王陈乃娴,后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被赐予“子”的爵位双生谍影。鬻熊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他死后,到熊绎时,被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楚”这个国号兼族名由此产生。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丹阳究竟在何处,一直是我国历史上长期讨论的热点。一说在今湖北秭归,一说在今湖北枝江,或说在南漳一带,或说属今安徽当涂与宋同行,又称在今河南淅川,但均无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存铁证。对于早期的楚文化研究,现代学术界作了几十年的探究,特别是在江汉楚文化核心地带寻觅了多年也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曾提出“西周早期楚丹阳在丹水上游的商县一带”的新观点。
商洛楚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丹江上游多个西周和战国时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些考古成果在国家级文物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鲜明楚文化风格的鬲、盂、敦等器物组合引起了陕西考古研究专家的格外重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商洛楚文化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考古研究工作,将这些文化器物与荆楚文化进行比对,从而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这次商洛楚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高崇文教授断言,这些考古成果的取得林育信,对于探究早期楚国都城和研究楚文化,是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它表明早期的楚文化有可能就是以商洛为中心的。但究竟商洛的楚文化是源头主流,还是属于移民支流文化,还有待于考古发现更加有力的文化遗存佐证。
崖墓文化
崖墓是东汉時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于河流两岸的陡坡峭壁上,是用人工开创出來的墓室。“商洛7个县区已找到4235座崖墓,其密度在全国来说都是罕見的。”商洛市博物馆馆长王昌富说。据介绍张秀根,我国的崖墓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以后逐渐消失,但商洛市境內的7个县区目前存在着从东汉到現代的崖墓点721处、崖墓4235座,分布范围连一万多平方公里,从西汗一直到明清時代。
据王昌富将,商洛崖墓最早出現在西汗晚期,并持续到現在,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从崖墓分布的现状看,商洛崖墓还是我国西北边缘崖墓遗存最集中和数量最多的,独特性也是全国少见的。
诗歌文化
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高山低谷垂直差异大,秦楚文化交相融合。
出古长安向西——丝绸之路
出古长安向东——诗歌之路——商於古道文化
汉唐“长安通道文化——要官员贬谪升迁、学子赶考”
纤夫号子,商山民歌
李白、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韩愈、杜牧、李商隐、王禹偁、王时叙、房成华、彗玮等(数百篇诗文)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
闯王文化
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巨大的掌状山地。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8进8出商洛山,先后14年
有官方史志的描述
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
有经考证为其活动场所的遗迹
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百集电视连续剧《李自成》
闯王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文集等
戏剧文化
“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商洛花鼓齐兴达,是商洛山区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盛行于镇安、山阳、丹凤、商县。“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点。
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著名常演的有几十本,内容大都是反映山区风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商洛花鼓起源:
1.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
2.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
3.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口唱歌词,溃敌
4.《敦煌拾零》《隋唐演义》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打花鼓”,救秦琼,故“唐将班子花鼓”。
5.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
6.宋杂剧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
陕西道情,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戏剧之乡”、“花鼓之乡”的美称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戏剧文化秦腔、汉调二黄、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剧、曲剧、曲子、话剧、歌剧等。
“商洛花鼓”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文化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商洛属中国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过渡地带,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个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独具特色。明《商略》曰:“汉高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风俗不改,习尚清 高,有四皓遗风,”人性质实,土风简朴。故斯地居民,南北杂处。一般说来,丹江盆地以北多“本地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 以南则多“下湖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锦绣江南四期。南北文化虽经数百年交汇,仍各具其传统 特色。南方美与北方美陶冶感化,现代美与传统美水乳交融,构成五彩斑澜的生活图画。
商洛人“既兼北方之犷悍,又融南方之灵秀”,习尚勤劳质朴,诚实憨厚,好客敬上,互助尚义。服饰则尾随时代潮流陈焕生进城,饮食粗杂以饱为安,住房多简陋实用,节庆礼禁皆依俗跟风而 行。辛亥革命、尤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解放思想,破旧立新,许多不良习俗逐渐剔除,新的风尚不断发扬光大。化行于上,俗成于下,中餐西餐、中装西装、平房楼房、古俗外 俗,商洛多有行者,难以详尽考述。节序喜庆、婚丧礼祭,完全作古的几乎没有,大多随时、即化、因人而异。
不同文化类型
丹江漕运“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关、寨、营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
巴楚文化的商山号子、商洛山歌
宗教文化
商洛地区五教俱全,但信仰者不多。
佛教:东汉明帝十年(67)传入商洛。志载:唐贞观三年(629),慧远禅师杖锡 山阳天柱山,并在镇安造云盖寺(寺存“唐贞观三年建立”字碑)。武则天时 ,商州肇建大云寺;有僧侣于山阳漫川关前店子摩岩洞中雕塑石佛千尊,名曰“千佛洞”。 唐昭宗时,柞水县东川、红岩寺、丰北河、凤凰山多处建立起佛寺,僧侣500余众。在今丹凤县境内古代信佛者颇多。棣花“法性寺”、商镇“大佛殿”均为唐建。古城莲花寺、老君 河口普陀寺,百顷湾青龙寺、东河金山寺、资峪白衣寺均为著名古刹。还有五峰山、毛坪石佛湾、天桥山、青龙山、三条沟、寺坪、娘娘庙等处均有佛寺。明末兵燹,寺毁僧散。清代 以后,僧侣乏人师承,佛教日衰。民国二十五年(1936)山阳佛教学会成立,址设中街白衣堂,以安山庙产八石课租为经费,由段炳钧、温思明分任正副会长,集30多名居士,于初一、 十五设坛劝善,不久自行解体。
道教:唐时传入商洛。据碑石所载,自唐代韩湘子、吕洞宾到山阳后,渐有道教发展。元代至正元年(1341)道士宋披云于山阳县南庵建修元纬宫,成为当时道教活动中 心。清雍正八年(1730),咸宁道士法宏在柞水县药王庙设坛布教,入道者38人。清末民初,道教在山阳、洛南、柞水等县建立大小道观100余处,殿堂庙宇800余间,道士道姑100多人 。天柱山、云台山、大圣山、云蒙山、法官庙等一时成为道教盛地。道教活动较多的是山阳 县。据1952年统计,全县有道观37处,庙房478间,道士123人,道姑99人,其活动中心天柱 山,有庙房110间,住有道士38人,道姑29人,拥有耕地百余亩,年收租子60石,布施白洋2 000多元。
伊斯兰教:唐永徽年间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广大回民所信奉。唐时,回民聚居的镇安县,就有信奉伊斯兰教群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镇安柴坪、西口有回民三户18人迁入柞水县药王坪定居,伊斯兰教亦随之入柞。清同治初年,陕甘回民大起义有回族龚、马、刘三姓迁居山阳漫川关,建起清真寺,传诵《可兰经》,进行宗教活动。至民国末年,山阳回民仅59人,即有30人信奉伊斯兰教。民国时期,全区共有清真寺12处,信教人数约占回族人数的一半。
天主教:明万历年间传中国。鸦片战争后,1900年意大利神甫始来龙驹寨传 教。1915年周至县人赵连山作神甫时,购房57间魔教浩珉,旱地16亩,兴办“敬业小学”1所,有教牧人员9人,教徒231人。春风吻上我的脸民国七年(1918),西班牙教士彭瑟和意大利教士蔡纳芳在华人李景 焕协同下,在商县城设教堂传教,有神甫和传教士9人,房产57间,水旱地27亩,兴办明德小学一所,罗程诊疗所一处,教徒499人搞笑大唐。民国十一年(1922)建立洛南教堂,主持人为彭瑟。后于石磨沟、麻坪等处设立支堂,教徒发展到2485人,为全区各县之冠。民国十四年(192 5)建立山阳县教堂,并设支堂多处。主持人为意大利神甫。初建立时,民间谣传:“洋神甫挖吃小儿心肝,并将眼珠炼成丹药”,致使人心恐慌,入教者甚少。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由当地人余治民神甫主持后,教徒增至1066人。
基督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入商洛。第一个来商洛传教的是挪威人王耀 基。原拟先在商县设堂,遭到群众抵制后,转到龙驹寨购得街房一院,建立起商洛第一座教堂。此后十余年间,先后在商县、洛南、商南和山阳县城购置房地,建起教堂和礼拜堂。基督教在商洛地区各地建堂传教的同时,又在商县、丹凤、洛南、山阳曾经办起四个教会小学,在商县、丹凤办起2个诊所,在洛南保安开办1个孤儿院,借以扩大影响,进行活动。
新中国前,一些外国传教士与反动官僚土霸勾结,狼狈为奸。据《商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1918年至1926年洛南教会挪威籍教士贝德卫与县长勾结,包揽大小诉讼近百起,从中渔利。1930年前后,挪威籍教士诺慕和芮义生勾结商县土匪唐靖、古鼎新,当唐、古被群众武装围困于商县城内时,芮义生亲临西城指挥匪炮兵作战。1947年春,芮义生与国民党四区专员史直一起,带领保安团队去山阳清剿共产党游击队,指挥部设在山阳教堂。基督教会内 任职的神职人员有些曾在国民党党部、政府机关中任职。洛南县基督教牧师李志何,系国民党区党部书记、洛南县参议员,传教士赵德升是三青团区队长。商洛基督联合会委员邓子瞻曾任国民党白青云部军需。
新中国后,1953年,实行“三自革新”(即自治、自养、自传),割断宗教与外国的联系。六十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五教”暂趋沉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又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张默然。
寺庙文化
商州大云寺始建于唐代(公元690年)。大云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所修建的。千余年来,“两京诸州”的“大云寺”均已坍塌焚毁,唯有商州“大云寺”幸存于今,商州大云寺也因潜函着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注目。
大云寺面积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内有《五戒本生》的壁画,描写佛教“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缘起的五个故事。壁画绘于大云寺大雄宝殿东墙,五组画自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沿中轴线以次有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现为元末明初建筑风格,其中前殿前后檐下有斗拱22朵,拱眼用砖封堵,并在内外两面单线彩绘佛像壁画共40幅。彩佛盘坐于莲花座上,身罩佛光,神态慈祥,保存十分完好。
红色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商洛两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著名革命将领:李先念、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王震、徐海东、程子华、汪锋、唐树、刘志丹、许世友、关向应、徐宝珊、郑位三、陈少敏、陈先瑞
活跃过的红色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26军、红25军、红15军团和中原解放军。
现代文化
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创作以商洛生活数千万字的作品。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丹江文化
水,商洛山中迂回到豫、鄂、陕交界淅川境内。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水库的雁口一带有几十里狭长的江面,夹岸奇峰对峙拔,野藤倒山环水绕,为丹江“小三峡”(云岭峡、大自峡、雁口峡)。狮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达15米,面江平视、神态危坐,乐佛之姿、慈颜庄肃、两合掌胸。丹江山色间,大量文物古迹,是“水晶博物馆”,是“豫西走廊”。顺阳川上,古胜苔革,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与中原文化交融地。水库,淹没的腑地,是楚国的古都丹阳。屈原流放在此赋诗,《国殇》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在此。库岸春秋战国古墓群,出土文物编钟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顺阳川的昔日繁荣,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编钟是全国出土编钟于青质最好的一套。
重大历史事件
“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
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称商君
“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
秦楚血刃
刘邦挥师
宋金鏖战
闯王屯兵、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
五支红军进商洛,撒播革命种子
李先念率师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
长征红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
文化遗址
人类100多万年的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
仓颉造字处
夏商周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佐证)
洛南猿人遗址、商州东龙山夏代遗址,为全国考古新发现
改革家商鞅的封邑
秦末汉初隐居的四皓墓冢
秦楚分界的楚国方城遗址
宋金遗存的庙宇
清代“船帮会馆”建筑雕刻精美绝伦,楹联,至今无人破译
李自成屯兵养马的“闯王寨”依稀可见当年盛况
丹凤境内的“商鞅封邑”遗址尚存
“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轿
武将下马肃然恭拜之地
三秦要塞

策划:杜书华编辑:张 超
来源:商洛市信访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