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春寒料峭的意思戚继光《辛酉刀法》实战惊人,中国刀剑是否真是“花架子”?-龙裕酷客

戚继光《辛酉刀法》实战惊人,中国刀剑是否真是“花架子”?-龙裕酷客

说到中国传统刀剑术,受到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影响,很多人会以为中国刀法剑法都是“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戚继光语),只适合舞台表演,十分缺乏实战性。然而,中国最早的刀法剑术本就发源于实战,只是之后历经变化,自隋唐以后,实战性变少,渐流为“花法”。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以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首的一批军事家、武术家,忧心武事不备,结合由日本保留的中国古传刀剑法,纷纷创制可用实战的刀法剑术,像《辛酉刀法》、《朝鲜势法》、《单刀法选》、《单刀图说》这样风格古朴、极具实战性的双手刀剑法的问世,大有使“可施于战斗”的古之刀剑法产生复兴的可能。可惜,到了清代,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我们看到的刀法剑术,大都仍然追求着美观和艺术性。

根据史籍中“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剑可推源到黄帝。但在考古文物中,中国最早的青铜剑,出土于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由此推测,青铜剑应始于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铸剑名师欧冶子,曾铸有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名剑,又与干将联手铸成龙源、泰阿、工布三剑,成为中国铸剑师之翘楚;另外《吴越春秋》中所载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后,为楚王所杀,其子又用干将所铸的剑为父报仇的故事,更是传奇无比,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见春秋战国时,铸剑之风大盛。



同样是此时,中华剑术也形成雏形,《庄子·说剑》篇中写道:“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深渊对峙鲁冠廷。”俨然是一段简洁的剑术心法。比之更详细的是,《吴越春秋》中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女此段论剑言论,把以剑相搏时的战术与心理,讲的入情入理,绝非出于文人的臆断揣测,可见,中华剑术从来都是讲临阵实战的。

刀的发展与剑相仿,由商代出现青铜刀,经春秋战国的发展,到了汉代,出现了钢制环首刀,刀身长而平直,背厚而刃薄,背柄末端有铁环,故而得名。到东汉时,又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在铸刀时,将刀坯反复折叠锻打,以除去钢中杂质,提高了刀剑的强度。到了三国,铸刀之风更盛,曹操曾命人打造过五把分别带有龙、虎、熊、马、雀标识的宝刀,其子曹植作《宝刀赋》称其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可见,这时期,刀的强度与韧性得到了巨大飞跃。


在现代出土的很多汉画像砖上,我们时常会看见,一手持钩镶,一手持环首刀的汉代武士对战搏斗厮杀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都是两人执械相搏,绝少一人单练的情形。由此可见,汉代刀法仍是以搏人为主的实战性刀法,也反映出汉代注重实战、不讲花招的尚武民风,在此种民风影响下,手持环首刀的西汉武士为大汉帝国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刀剑法由注重实用实战转变为追求美观和艺术性,始自唐宋时代。至于因何而变翠鸟移巢,于志均在《中国传统武术史》中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文人雅士的谈剑,却不谈剑的实战功用。二是大量出现的传奇小说,将剑术带入玄境。三是民间华而不实的“掷剑术”大行其道,误导人们追求“飞剑”之法。这三点原因,可说是把中华刀剑带入歧途,结果,便于表演的单手持握的短柄剑,流传了下来;用于实战的双手持握的长柄剑,逐渐失传,这实在是可惜至极。

到了明代前期,刀法剑术的“花法”大肆流行,以至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不得不规定:“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力证逍遥,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戚继光对武艺要用于实战的强烈要求,既是作为军事将领确保军队战斗力的表现,更是要战胜拥有高超刀法的倭寇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在与倭寇的作战,见识到了日本刀的厉害,他在《纪效新书》说,“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寥寥数字,写出了日本刀法的恐怖与自已的无奈。戚继光在岑港之战之中,以三千人的伤亡,打死打伤倭寇不足千人,而且有部分倭寇突围,未获全歼。戚继光痛定思痛,张嘉蓉挑选当地乡勇,组建赫赫有名的“戚家军”,针对倭寇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这种专门克制倭寇的阵法。对于倭寇的刀法,他立即找到其威力大的原因,“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对此,他没有固步自封,立即采取“拿来主义”,参考倭刀的外形,创造了“戚家刀”,并果断吸收日本刀法与中国刀法结合,创造新的实战双手刀法《辛酉刀法》。


“戚家刀”据《纪效新书》载,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刀身修长,形似日本刀春寒料峭的意思。

《辛酉刀法》与日本的刀法关系莫大。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中,偶然得到一本日本刀谱《倭夷原本》,上面是用日文记载的日本刀法“阴(隐)流之目录”及其习练方法。“阴流”是日本剑道三大流派体系之一,“目录”是日本剑道专有名名词,意指剑道流派修练中的一个等级,一般到了“目录”这个等级,说明习练者已经得到该流派的中级资格,掌握了该流派所有的基本动作招式。日本古武道学者认为,这部《阴(隐)流之目录》是“阴流”流祖爱洲移香斋之子爱洲小七郎所传的“猿飞阴流”剑术传书杉木纯子。


戚继光把它原文收录在《纪效新书》中,紧跟在后面的就是戚继明根据“阴(隐)流之目录”所创的《辛酉刀法》。这等于是融中日刀法为一炉,合成一谱。在以后十几年中,无管是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还是在平定倭寇之后被调往蓟镇练兵期间,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这种刀法,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实战性极强的练兵方法,这在他后来所著的《练兵实纪》中都有明确记载。眼光卓著,不固步自封,肯学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这正是戚继光超越时代的过人之处。戚继光所练的这支“新军”,在台州大战中,九战九捷,南方平定倭寇,北方抵御鞑虏,驰骋疆场,军功卓著。


戚继光独具慧眼,是恢复古传刀剑“快马轻刀”传统的第一人。他说,“今如独用则无卫,惟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惟此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以备临身弃铳用此,况有杀手当锋,故用长刀备之耳费蒙特。”他把古传刀法定名为“双手长刀”,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此举也是恢复自汉魏后在中国逐渐失传的古传双手刀长柄刀剑的一个契机。

之后到了明代后期,其它双手刀剑法在民间纷纷问世。其中,著名文学家茅坤之孙茅元仪见明朝后期武备废弛,危机重重,虽为一介书生,但有怀投笔蜀汉三老将,编著了长达240卷的明代军事巨著《武备志》,在这本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中,收录有双手剑法二十四势。这是中国古传唯一的双手剑谱,显得弥足珍贵。


茅元仪这部双手剑谱得自朝鲜,称其为《朝鲜势法》,他在序言中说,“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重装魔,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如果说,戚继光创《辛酉刀法》,是出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实战中打赢敌人的目的,那么,到了茅元仪这里,恢复古传用于实战的双手剑法,就成为了自觉的追求。

这二十四势的双手剑法,被民国武术研究大家唐豪先生,称为“中国古佚剑法”,据他考证,中国古之剑法,在明代之前,虽然失传,但传入日本,被日本保留下来,发展为日本剑道。他拿这套《武备志》中的剑法,与日本剑道五个基本“构”型比较,发明这个五个“构”型与二十四势剑法中的七个势子相同。
诸手上段之构,与茅志之钻击势、豹头势同。

中段之构,与茅志之逆鳞势同。

下段之构,与凤头势、点剑势同。

八相之构,与展旗势同。

胁构,与撩掠势同。

中国古传剑法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在明代时,又回留回中国的说法,应为可信。当代武学研究大家马明达先生,又有专文论述,可兹佐证。
明代末年又有两部双手刀谱出世,程宗猷的《单刀法选》与吴殳的《单刀图说》,程的《单刀法选》得自明末浙江武人刘云峰所传,吴的《单刀图说》得自武人石电所传,刘云峰与石电二人的刀法又都是得自倭人刀法。吴殳在《单刀图说》中,虽然对程宗猷的刀法颇有微词,但两人对刀法的追究,实则大同小异。
《单刀法选》中说,“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其技擅自倭奴,锻炼精坚,制度轻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心寒李华手机报价。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

《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单刀破轻长之器,则避其虚而击其实,何也?枪之虚处,变幻百出,必非刀所能御,而实处唯有一杆,苟能制之,则无以用其虚矣!……单刀敌短重之器,则避其实而击其虚,何也?大棒、铁鞭、长斧、木镋,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击其身、手,乃可必胜。”
从两人的言论,可以看出,第一,两人都认为“双手用一刀”的双手刀法,具有极强实战性。言刀法,从来只注重实战性。第二,两人都在思考如何用双手刀法破解和反制敌方“长技”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以短制长”之法。当时,枪为诸器之王,诸器莫能破,刀能破枪,刀法才能获得上阵效命的资格。第三,两人从不言单操独“武”,言刀法,从来都是讲两人对敌,敌如何变动,我如何应对,从而达到破敌之效。

从戚继光到茅元仪,从程宗猷到吴殳,明末掀起的双手实战刀法的热潮,使之大有复兴之势,可惜,这一切都被清军入关所打破,清军八旗子弟,骑射起家,重骑兵,不重步战。善于步战的双手刀法,没有得到清代武人的重视,失去用武之地,逐渐泯灭无闻。
清代终结,到了民国。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在抗战中,民国武术名家马凤图针对日军拼刺的技术,创制《破锋八刀》,其为典型双手刀法。西北军二十九军大刀队以此为教典训练,取得喜峰口大捷,从此“抗日大刀”名扬天下,一首“大刀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在当时曾影响无数青年入伍参军,杀日寇,保国家。

到如今,武术界又有“苗刀热”,苗刀非苗族人所用之刀,而是刀身修长,极像禾苗,因而得名。苗刀的创制,始自民国南京国术馆,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手刀法流传下来,现在又被人重视起来,至于将来会怎么变,只能静待习武之人的见识与作为。

总之,中国刀剑法是具有实战性,对此,我们要有信心,虽然,单操独练的刀法剑术,在影视剧中那些飞来飞去、热闹浮华的花法武打场面的宣传下,仍然是主流,但是,中国刀剑实战性的双手刀法,毕竟,不绝于缕地传承下来了水晶糕西施,中间的过程虽曲折无比、辗转反复,但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亡时张煜雯,它都发挥了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作用。

(转自公众号:刀剑档案)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