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料理仙姬沧县路场村:美林小镇天然氧吧 “美丽乡村踏歌行”-渤海周刊

沧县路场村:美林小镇天然氧吧 “美丽乡村踏歌行”-渤海周刊

“美丽乡村踏歌行”
第二十三站:沧县黄递铺乡路场村
策划:李冬
执行:张徽贞 周红红
路场村:美林小镇天然氧吧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摄影 魏志广
说起这个村庄,人们常会用"精巧"来形容:村子只有300多人,横纵也不过200多米,400多亩耕地全部种植苗木、小枣,一年三季花红树绿,生机盎然。在村中行走,视线范围内,一片青翠。自去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韦团儿,他们用4个月的时间让村庄焕然一新,发展乡村旅游,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美林小镇,天然氧吧"的预定目标。

绿绕乡村如画美
绿树村边和,清流绕乡间。走进路场小村的第一感受,就是恬静安详。
入村的水泥路笔直平坦,两侧的金丝小枣树枝叶繁茂,连成了一片翠绿的烟雾,青青的小枣缀满枝头。这片苍翠正好与红色的村牌坊红绿相映,煞是好看。穿门而过,就是一片苹果园,要不是对面偌大的乡村广场,我们还以为自己置身原野。“卖苹果喽,甜甜的七月红……”一声吆喝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定睛一看,几棵高大的国槐树下,槐花随风飘落,一个身着花衣的妇女正在吆喝云舒赋。面前的两筐苹果,红白相间,水灵灵的露珠还在上面滚动着,咬一口,汁浆满溢,甜到心底。
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明匆匆赶来,原来他正在检查村里的卫生情况,仔细的一片纸屑都不放过。高高的个子,黑黝黝的脸上满是汗水。寒暄过后,开始带着我们参观村庄,介绍村子的历史。
房屋俨然,白墙灰瓦,绿树茵茵;文化一条街上,集中表现历史文化的特色文化墙,镂空窗格,古朴木条,立体自然,栩栩如生;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大汉历史的画卷中。刘华明说,这条街叫刘秀街。黄递铺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重镇,始于商周时期。相传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刘秀曾征战此地黄龙封神传,留下了“挂甲树”“扳倒井”等历史传说。刘秀平定天下后,御赐当年歇过脚的村子为“皇帝铺”,后为避皇家之讳,改为“黄递铺”。为纪念这一历史传说,路场村打造特色汉文化一条街,制作彰显汉代优秀文化的展示牌,凸显汉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特色景观的同时,也让村里的老百姓学到更多历史知识。
村中文化广场也是一大亮点。千余平方米的广场上,花红柳绿,古朴典雅寇仲宋玉致。凉亭下,一片欢声笑语。巨大的长幅壁画,色彩鲜丽,昂扬大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方针政策,乡亲们牢记在心中。刘华明说,一到晚上,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华灯初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人们齐聚广场,扭秧歌、唱大戏、跳广场舞,锣鼓家伙,敲得一片欢腾。

四个月旧貌换新颜
这个村庄是个有名的富裕村,一座座宽房大院,里外粘的瓷砖红瓦彰显了村民的富足。这些年他们土地流转,建起了合作社,种植绿化苗木。村中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搞建筑,有的父子俩出去一天能赚上千元。但人富不一定村美,这正是刘华明这些年的苦恼之处。
“去年4月之前,我们村还是个‘破落户’,柴草满街,污水横流,开车走在街上尘土飞扬,污泥满身。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在村上住,去市里买了房。”刘华明说,就这样一个村,去年居然只用了4个月,就蜕变为省级美丽乡村。这背后的辛酸汗水苦累,他们体会最深。
去年4月,黄递铺乡主任科员赖璞、副乡长吴森、孙峰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帮助他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随行的赖璞说这4个月,用“没黑没白”这4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有多少个像这样的酷暑天气,他们冲在修路一线,身上都晒得脱了皮;有多少个夜晚,他们为一个建设细节,不眠不休,讨论到深夜。为了做好游园壁画,他们组织村干部几次去黄骅参观,都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壁画形式杨佳川。赖璞是个精益求精的人,做就要做到最好,他自己驾车去黄骅各个村庄转了两天,又通过同学找来了画壁画的老师,历时一个多月终于达到了理想状态。文化墙的构思也都是出自他手,以汉名人为主题,通过历史故事倡导善美和谐。
作为村子当家人的刘华明感触更深。这是个枣区的村庄,历代村民以枣为生,每年春天剪下的枣树枝都堆在门口,晾干后当柴烧火做饭,家家户户如此。长年累月,有的已经堆成半房高,挤到了大街上战棋帝国。创建美丽乡村,最开始就是净化街巷,这也是阻力最大的阶段。
刘华明带领着村干部们家家户户做工作,他们以身作则,自己的亲戚先拆先挪。“我们本着不让村民们出一分一文相公十四,清理的柴火,村上给在村外租了场地放置杜宜骏,村中不能见一根柴。”刘华明说,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的指着鼻子骂他,有位老人因为不习惯骂了他三天。现在说起来,刘华明只是笑。刘华明当家的二哥有棵20多年的大槐树,修路时正好在路中间。“二哥说拐个弯不行吗?
开始死活不同意。我说不行,这是村里的路,是以后世代要走的道,不能出弯。”刘华明几次给二哥做工作,终于刨了树,修了路。
修路种树、建广场、画文化墙、安路灯、安放垃圾桶等工作,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村子旧貌换新颜,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的时候。高明婷正值去年春节,村民们看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上街跑起了小车会,老老少少乐开了花。一位80岁的老太太满脸褶皱地笑着:“村上这么好,不吃饭也痛快啊李小玢。”

乡村文化游串珠成线
老有所乐,童有所学。游人至,有吃,有住,有玩,自然人文结合的美丽村庄,这不仅是路场一个村的未来规划,更是黄递铺乡的展望蓝图。
路场村不仅绿色环绕,更有新陈圩河东流而过。千米长堤,烟柳含翠,游园垂钓,绿水相接。再结合村中瓜果采摘文化长街,构成了自然纯朴悠闲自在的乡村旅游画卷高摫泉。谈及今后的规划,黄递铺乡党委书记刘昭第说出了串珠成线的想法。黄递铺以文化闻名乡里,以树木葱郁、环境优美受到人们的青睐。辖区内,满氏琵琶、刘吉舞狮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木根雕、赵家码头春晚更是乡间有名的技艺和文化活动。自然景观星罗棋布,两条主路上,生长着上百年的古槐古柳,遮天蔽日,自然唯美。沿途南张、北张等五个村庄里,有百年古槐,有民间艺术,更有现代化生态园,种植奇珍异果,果香四溢最牛古董商。
“我们将以此为主线料理仙姬郑楚然,文化与自然结合,把黄递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世外桃源。”刘昭第还提出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想法,就是引进酵素生产项目,发挥果蔬集中地的作用,用果蔬厨余生产酵素,形成种植、生产、经营、利用、环保、循环于一线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文化沁村落,疏雨落花村。路场小村这幅美好的画卷会徐徐展开,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美妙胜地。

古树情结留住历史
周红红
黄递铺乡北张村有株老槐树,枝叶茂密,顶如华盖。虽历五百年沧桑,却依然苍劲挺拔、生机盎然。古槐,树干粗壮结实,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才行。
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又嫁在这里的张大娘,每天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街口的这株老树。老树上,鸟儿在欢叫,虽然看不到鸟儿的身影,但她却总是下意识地抬头看一眼。她说,几十年了,早已养成了这个习惯。
北张村的多数人,尤其是老人们,都像张大娘一样,对古树有着深厚的感情。盛夏,浓荫匝地,下棋聊天,好不惬意;缺粮年代,青黄不接时,满树的槐花曾是他们的“救命粮”。古树承载着村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
由于古树位于街道中间,当年村里硬化路面时,人们还为古树专门建起了围栏掠心女法医,加以保护。而这次采访,最让人惊艳又惊叹的便是这些古树了。
在乡中心路上,走着走着,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绿色的长廊。两排高大挺拔的椿树、槐树分列两旁,茂密的树冠搭在一起,构成一条长长的绿树隧道。正当我们惊呼童话一般时,同行的乡里的同志笑着说,这些树有700余株,只有40多年的历史,附近北王村还有一条柳树长廊,那才叫漂亮呢。
于是我们乘兴前往。到那一看,嚯,果然漂亮。眼前的这些树,树身粗壮,树冠硕大,虽然也不过就是70多年的历史,但200多棵站在一起,便有了一种雄浑的古朴气息,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乡里的同志说,前些年修路,当时就有人建议把这些树砍了卖了,县乡领导坚决反对。他们说,一个地方没有故事、没有历史、没有底蕴、没有味道,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地方吗?当然不是。而老树,却可以将这些给予我们。在他们眼里,这些老树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就是故乡,就是家。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怀,张武扬村300株老松树被保护起来了;贾洼东村5棵200年以上的古槐和一株400年的槐树,被保护起来了;赵码头村39株百年以上的古桑葚,也被保护起来了,而且还在附近的几个村发展种植了千余亩桑树,近4万株。他们还要开发百亩桃园、百亩树莓园等,多多种树,一定要让“美林小镇天然氧吧”的美誉名副其实。

幸福路场人
杨静然
青瓦白墙高屋脊,天然氧吧畅呼吸,一排排农家“小别墅”掩映在青林间,沧县黄递铺乡路场村的美,是那么醒目。
抬头,是不着一丝纤尘的碧蓝天空;俯首,是整齐平坦的乡间小路;脚下,是恣意绽放的野花小草;远眺,是望不到边的葱郁树林。风动草动,花动心动,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环境摄人心魄。
短短一年时间,路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工作的村民,乍一回家竟疑到了江南小镇。今年70岁的路希月在大港工作,过去,因为道路坑洼、环境脏乱,他几十年“不敢”回家居住。每次回乡,拜访完亲戚朋友便匆匆离开。而今再踏进家门,醉人的空气和环境让他决心和老伴一起回乡养老。“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空气、环境都比城里好。我和老伴都愿意回来住了呢。”老路笑道。
日子好了,许多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楼房,可住时间长了,心里念的仍是家乡的老屋旧邻。村容村貌的变化让他们再次踏上回乡的路。
今年47岁的孔祥敏介绍,“以前出门就是成堆的黄土野草意外之夫,家家门前都是柴火垛子,看着就堵心。”为此,她和老伴常年住在猪场孙闻竹,在城里也买了房。眼看着路通了,树多了,广场建了,孔祥敏激动又欣喜,她和丈夫用积攒下来的钱,将老房子重新装修,把正在城里坐月子的儿媳也接了回来。现在,孔祥敏白天种地,晚上在家门口的广场上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住不惯城里的楼房,还是俺们这小院好。”说着张成楚,孔祥敏止不住地笑起来。她还邀请踏歌行一行人到家里参观。正对门口是高大花影壁墙上写着的“幸福家园”,南房门上贴着大红的“福”字。幸福就像这火红的“福”字一样,荡漾在孔祥敏的脸上,也荡漾在路场村每个村民们的心头。
路平村靓风景美,还算不上最美单麒汶青。村风美,人心美,才是真正的美。凉亭下老人们的谈笑,树园摘果妇女的勤劳身影,孩童天真的笑容……这一切像画卷般展示着路场人的幸福生活。

编后:
在绿色乡村梦里安放乡愁
张徽贞
“一眼,把村庄看尽视线内/全是宁静/与无遮拦的天空黏连在一起/蓝色下躺着的静绿/来了辽远。”一位叫谭剑飞的诗人赌命威龙,这样歌吟乡村,这诗,像是为路场小村写的。
小小的村庄,有该有的宁静,有该有的纯朴,有连接历史文化的厚重,也有面向未来的前景。在盛夏的浓绿里,像一个悠然的绿色的梦。在这样的梦里,可以深呼吸,洗肺腑;可以舒心地笑都市寻美记,可以高兴地跳;也可以安放乡愁,安放幸福。
驻村干部的谋划,村干部的忘我,村民的理解支持,都是这个梦的支点。蔽日的林荫道,门前的核桃树,枝头的七月红,苗圃里的小树苗,都是这个梦的色彩。
这是小村建设给我们的启示,美丽乡村的美,不只是表面上的美,不只是一时的美,应该美得有底气、有内涵,有后劲。不只改变村容村貌,还要改变生活方式,让环保深入人心,让绿色种植深入人心,让文化传承深入人心。
愿美丽乡村都种下绿色的梦,创造绿色的生活、绿色的心情。这样的美丽乡村,是中国梦最美的飞扬,也是最终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