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惊涛拍岸故宫馆藏隋唐下-辽宁收藏品交易网

故宫馆藏隋唐下-辽宁收藏品交易网
故宫馆藏-隋唐-下
青釉砚台,唐,高3.9cm,
口径16.6cm,足径13.4cm。



砚面微向内凹,周围有沟槽,尾关优哉下承以圆形圈足,圈足的周壁上镂有七个月牙形花边。足内中空,胎呈青灰色,致密而厚重。通体施青绿釉,釉薄而均匀。此砚设计古朴典雅金志文多高,既实用又美观。砚是研墨用具,与笔、墨、纸合称
“文房四宝”。此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后成为国子监中的主要建筑,四面环水,系皇帝临雍讲学的地方。古代工匠仿效辟雍形状创制了辟雍砚,流行于南朝至唐、宋时期。
---
青釉印花高足盘,隋,高12.5cm,
口径27.5cm,足径14.5cm。


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5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内外施青釉,外壁仅施半截釉。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从考古发掘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有所见。目前发现隋代烧造
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
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
青釉执壶,唐,高13.4cm,
口径5.9cm,足径7.3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
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
邛窑绿釉灯盏,唐,高3.7cm,
口径13cm,足径6.8cm。


灯盏敞口,直腹,腹下渐收,平底。胎体厚重。里及外壁上部施绿釉,釉薄而失透,匀净无光泽瞿铭。外壁下部素胎无釉。油灯颇显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四川地区的唐代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窑址也以这一时期的遗物最为多见。器物一般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色胎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釉色品种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之处。邛窑烧造的器物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种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样,有碗、壶、洗、盘、瓶、
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窑中颇为少见。邛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较简单,除青釉褐绿斑、
褐绿彩绘外,以点彩装饰较为多见,或用褐色斑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牡丹江民心网,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斑点间隔排列组成纹饰者。
---
三彩凤首壶,唐全建军,高33cm,
口径5.7cm,底径10.4cm。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使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
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这种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起来的装饰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
---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
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
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
三彩马、骆驼,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
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
三彩台座,唐,高7.5cm,面横14cm,
面纵11cm,足横14cm,足纵11cm。


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划宝相花图案。器座的面与底之间由8个向外突起的
宝瓶相承,上、下各有一周圆形镂空。通体在深绿、褐黄、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状圆点作辅助装饰。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此件三彩镂空台座虽然是一件明器,但制作相当精美,不仅釉面异常华丽而且采用镂空及珍珠地装饰,使器物装饰性更强,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艺术杰作。
---
三彩烛台,高29.8cm李妍度,口径7cm,足径12cm。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
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秋山忍,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
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金贝辛格。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
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中国十大匪城。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惊涛拍岸唐,
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mc豹儿。釉质莹润。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
口径16.4cm,足径8.3cm。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
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王笑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
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
---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
口径14.1cm,足径6.5cm石筱磊。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
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
高22.5cm,口径10cm,底径14.5cm。


注子直口,阔颈陈少泽,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完齿猪,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
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