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屡上“黑榜”,应继续“尊古”还是适度“从今”-民族卫生健康专家委咨询
白芍:
我想展示自己洁白的酮体,
请为我撩去轻柔的外衣……
——中药材“制定”标准,应继续“遵古”还是适度“从今”之(白芍)
白芍药用价值极高,在中医药领域,属于用量很大的一个品种。
自古以来,关于白芍与赤芍的混淆与区别,从古医药典籍中的各持己见胡友林,到近代的纷纷扰扰,一直吵吵嚷嚷争执至今。因其药效成分含量基本相同,古人有说开白花者是“白芍”,开红花者是“赤芍”,今人甚至有人说:白芍之名,是因其“沸水蒸煮”刮皮后“身白如玉”核战8小时,所以统称“白芍”。
——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无论开白花红花,白芍就是白芍,赤芍就是赤芍!这属于基源相同的两个“姊妹”药材。白芍多家种,降谷零赤芍多野生,仔细观察,白芍根条一般肥润粗壮、表皮细腻、茬白粉足;赤芍多为根条瘦长、外皮纹路粗糙,内茬赤白相间。
另外,白芍与赤芍药理作用亦有所不同,白芍“善守”,赤芍“善走”。白芍功效长于补血养阴,赤芍功效利于凉血逐瘀——因此亦有“白补而赤泻,白守而赤散”之说。
不把以上这些情况搞清楚,乡野以讹传讹虽不足取,如果医生再跟着“蒙圈”,病人岂不跟着遭殃!
基于此,对于笔者来说,在自己的《中药材“制定”标准,应继续“遵古”还是适度“从今”》探讨系列里,亦愿把自己家乡的“白芍”这个药材,作为一个重点品种来谈张梦弘!
图1、沸水蒸煮后刮皮的白芍
近几年来都市邪医,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医药领域管理的日趋严格,白芍因硫磺、性状、浸出物、重金属等不符合药典要求原因,也成了屡上“黑榜”的常客。其中不合格的焦点,多为芍药苷难以达到“按药典标准成分含量(C23H28O11)不得少于1.6%”的问题。
那么,白芍的芍药苷成分含量不够的问题,都是出自于哪些方面呢?
一般来讲:在地生长年限较短,采挖时机不对心中的号角,硫磺熏蒸所致,非道地区域所产小故事大启发,初加工沸水蒸煮、上炕干燥火候大小,储藏、运输管理不善等等情况,都是导致白芍成分含量难以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相关因素。
当然,于此方面,国家药典对于白芍这个品种成分含量要求略高于实际情况,也应是无须讳言难以合格的原因之一!
近两年来,硫磺熏蒸以及采收年限、时机不对等造成白芍不合格问题,随着产地药农对“提高中药材质量”思想意识方面的不断增强,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解决与改善。
但是董沁,初加工方面,白芍“沸水蒸煮”方式及易造成芍药苷成分含量流失,实在是这个品种的一大头疼问题,再加上某些收费型白芍脱皮场所“一切向钱看”的宗旨,在蒸煮温度、把握时长,以及“炕干”的时候火候掌握方面,所遵循的都是以如何“赶超数量、进度为先”的执行理念,更是将这个品种芍药苷难以达到药典标准的弊端无形放大……
当前,为了迎合药典要求,提高芍药苷“达标”目的,产地、市场亦已经出现相应“创新现象”,有部分不刮皮的“黑白芍”、或不经过水煮就直接脱皮的“生刮芍”在行业开始流通使用。
在此方面,并有业内“知名专家”因对白芍这个品种内在情况“了解泛泛、认识肤浅”而对以上“创新现象”报以赞赏推崇态度,且有文章在行业报端加以错误宣传,造成了一些实不可取的误导。
也确实,近年产地、市场出现未刮皮或生脱皮的“黑白芍、生刮芍”等“创新产品”均能对提高白芍“芍药苷”成分含量方面有所帮助傅正义。
但是,白芍就是白芍!而不是“黑芍”的缘由,并不是古人在“沸水蒸煮后刮皮”方面“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或“故弄玄虚!”内里深层次原因,是与相关医学知识、性味归经、药理功效等方面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内在联系。完全是杏林中先人前辈经过千年摸索,于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种“祛小毒、驱凉寒”炮制规范方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2、生晒晾干未刮皮的“黑白芍”
白芍属寒凉之品,“性味”苦、酸、微寒,有小毒;归经入肝、脾经。“功效”主攻疏肝理气、养血敛阴,多用于血虚萎黄之症。尤其是对女性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功效尤佳mztkn。
从上面这段“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先贤大医为什么主张在白芍的采挖初加工阶段进行“沸水蒸煮后刮皮”? 因为白芍的“性味寒凉”与它的医疗靶向“养血敛阴、血虚萎黄”等症,存在相克相冲“犯呛”之处。而“沸水蒸煮后脱皮”就是进行缓解这个“矛盾”所走的第一步。
亦因此,就中医药领域而言,白芍这个品种从《神农本草经》初始录入苟芸慧爆肥,至隋唐之前《金匮玉函经》首见“刮皮”记载,再到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灸论》出现的较早详述:“采得后杰拉德皮克,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将蜜拌蒸,从已至末,晒干用之……”而言,可以完全看出,随着朝代的延续,白芍的初加工规范,从无到有,从简到精,那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递进着向前发展。
而之后的宋代《普本事方》还有《太平圣惠方》的“煮制之法”以及《重修政和经史类备用本草》中更为复杂的初加工方式:“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记载,则已经完全超过了近千年之后我们当前最新的《中国药典》对白芍的开篇要求:“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的程序要求!
至于到了元、明、清时代,它的加工炮制方式已经苛刻提升到了“洗刮去皮、酒浸、酒焙、酒润、酒洗……”让人叹为观止、顶礼膜拜的地步。
另外还有“小建中汤” “四物汤” “三白汤”“健脾饮” “芍药甘草汤”这些经典名方,从许多相关古医学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相互印证,其中所使用的白芍,都是经过沸水蒸煮脱皮后的“炒白芍”或“白芍”,而不是所谓的未刮皮、生脱皮的“黑白芍”或“生刮芍”。
这方面包括我们的杏林先辈们在历史长河中为了提升或改变白芍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途方面,所遵循炮制的:酒拌白芍、醋炒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土炒白芍、蜜灸白芍、姜制白芍、焦白芍……等等,它们的炮制前提、取向都很明显,首先采用的都是先以“驯其性”而后“守其效”从而达到“以图上攻”的“疗效显著”升华之目的。
图3、未经水煮、趁鲜刮皮的“生刮芍”
虽然在当前《中国药典》中,从白芍原药材到白芍饮片,再到炒白芍、酒白芍所讲的性味归经、药理功效都是同一种描述,笼统而单一,没有细化分明黑金教父,但是在古先贤杏林圣手中戚喜冰,于实际运用方面它们的医疗靶向则早已细化到分工不同。例如:
酒白芍功效长于养血柔肝、缓中止痛……
炒白芍利于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醋白芍多用于敛肝止痛、止血解郁……
土炒白芍倾向于健脾和胃、缓急止痛……等等。
在此方面,与上述同理,古人不仅在白芍采挖时主张“沸水蒸煮后刮皮”祛其苦寒毒性,并于“酒炒醋制”等炮制方面不断钻研,力求升华内在品质。亦在医疗施药时多将白芍与桂枝、川芎、甘草配伍,目的就是利用这几味中药驱除白芍中的“苦、酸、寒、毒”性味不利弊端,以图达到激浊扬清、升降沉浮之道。
于此,话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我们还要重新拾起开头的议题。
如果说,笔者已经把白芍只能是水煮刮皮的“白芍”而不能是未刮皮的“黑白芍”或“生刮芍”相关原因解释的清清楚楚,而大家于此也已经听得明明白白,那么,您现在认为:到底是为了迎合国家药典成分含量标准、采用“未脱皮、生刮皮”的“黑白芍”以求“达标”重要呢?还是守护老祖宗辛苦千年、用实践经验换来的相关“沸水蒸煮后去皮”炮制成果重要呢?
相信末日神弓手,这个答案薛晓枫,大家已经和笔者一样,早就了然于胸!自然,在道德与疾病患者的生命面前,所有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投机取巧”都必须靠后,甚至不值一提!
——因为,无论中药材行业哪个品种,如果一旦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有利于药理功效方面的炮制规范原则,由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卢小丰,将不止是某个品种的悲哀蛤蟆健,而是我们整个中药材行业邱如白,因质量问题已经多次被监管部门屡屡曝光,一向广为社会大众诟病质疑的“中医将亡于中药”声音,从此将被“坐实”。
——于此,从道德良知层面而言,我们更无颜向老祖宗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