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堂美术馆里的古代书法 【拍 客】-书法报
昆仑堂美术馆里的古代书法
■沈 江
昆仑堂美术馆位于江苏昆山市政府广场南侧科博中心三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昆山市人民政府为珍藏和展示旅日华侨朱福元、方韦夫妇所捐赠的历代名家书画而设立,2001年11月建成开馆。现为江苏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朱福元(1919—2009)是当代著名书画收藏家,上世纪50年代初东渡日本,以经商为业。朱福元先生酷爱书画艺术,见到大量散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时,十分痛心,发誓倾全力收藏八极武神。他铢积寸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搜集到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数百件。昆山与古昆仑山同名,朱福元先生即以“昆仑堂”颜其斋,喻其庋藏书画品位之高和深怀故乡之意。著名书画鉴定家、画家、学者如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刘海粟、亚明、赵朴初等看了昆仑堂藏品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纷纷题词盛赞。2001年秋,朱福元夫妇慨然将其珍藏的300余件书画珍品捐赠给家乡,造福桑梓。
昆仑堂美术馆开馆后,昆山市政府每年拨专款用于收藏。又先后接收了多批海内外私人捐赠,如昆山陆家衡先生,上海姜玉珍女士,美国陶龙若、陶凤若兄妹等,他们所捐赠的家藏书画篆刻作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美术馆现有藏品总量已逾900件。
昆仑堂美术馆设有展厅、鉴赏室、图书室、办公室等,配备有现代化的管理和展示设施,藏品常年轮换展出。大批国内外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昆仑堂美术馆已成为展示昆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昆仑堂美术馆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服务为宗旨,为办成有地方特色的美术馆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创新,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齐楚嫣
美术馆馆藏丰富,古代书法作品收藏亦可观,很多作品堪称经典,如唐《小楷佛经卷》、明董其昌《草书杜甫诗卷》、明归庄《行书自作诗册》、王铎《临王献之草书轴》《行书崇县诗轴》、清笪重光《小楷嘉州集册》、翁方纲行书《论〈洛神赋十三行〉卷》等吴苇珊。
唐《小楷佛经卷》(图1)为纸本,含唐人写经四段。首为《大般涅槃经》片段,高25cm,宽85cm,后接《妙法莲华经》片段,高25cm,长47。5cm,其后《金刚经》片段,高25cm,宽27cm,最后为《心经》残片,高25cm饶舜涵,宽28cm。第二纸《妙法莲华经》左下端有两方收藏印,上为“龙骧”(白文)、下为“长洲程氏收藏”(朱文),应为近代人所钤。
图1 [唐]《小楷佛经·金刚经》(局部)
佛教在两汉之际从西域传入中土傅斯铭,到唐朝已是极盛,兴建寺庙、雕凿佛像、造佛塔、刻经幢、抄写佛经等活动十分频繁。唐人写经是其中珍贵的遗存。信徒为学佛而供佛,雇用经生用端正工稳的小楷抄写佛经以虔诚供奉,即为供佛之一种。后世对经生书法存有贬义,因为多数佛经结字齐整画一,用笔单调刻板,与以追求灵动的书法艺术存在差距。但其中也不乏书法高妙者。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百首》(十一)云:“乳臭纷纷执笔初,几人雾霁识匡庐。枣魂石魄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并说:“余尝以写经精品中字摄影放大,与唐碑比观饶靖,笔毫使转、墨痕浓淡,一一可按。”昆仑堂所藏此四段唐人写经,虽为片段,但其文物和艺术价值都极珍贵。除《心经》残片用笔略显粗糙外,其余三段均为高手所为,法度森严又灵动隽逸,有文人书卷之气,并不逊色于唐代知名书家。
明董其昌绢本《草书杜甫诗卷》(图2),200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彩色单行本江湖美男谱。高31cm,宽310cm岳小妞。该作为董书中的上品。根据法国艺术史学者、董其昌研究专家李慧闻女士关于“董其昌”署款演变的研究李延镇,她认为自1617年起,“昌”字上部大于下部。观此卷落款,“昌”字上大于下,故应是1617年董其昌63岁前后的作品。
图2 董其昌《草书杜甫诗卷》(局部)
俞允文(1513—1579)传世书法极少,故宫博物院所藏李唐《采薇图》后有他的长跋,时年43岁。昆仑堂所藏此五通信札分别为《童子鸣帖》《风栗帖》(图3)、《日记帖》《贶饼帖》《脉气帖》,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页《致台山学士尺牍》为同一受信人,书法风格也完全一致,应为其晚年所作。观此五通手札,用笔如风樯阵马杨巧宁,威猛爽利金镇佑,遒劲蕴藉,格调高古,有出尘之致。
图3 俞允文《风栗帖》
清归庄行书《墨竹诗翰册》(图4),为自作诗,封面有长尾甲签署“归元公墨竹”,首8开为墨竹,后7开书题竹诗五首。创作时间为清康熙七年(1668年),时归庄56岁。归庄生遭乱世,清兵南下,他与顾炎武一起组织义军,杀不抵抗县令,日夜奋战,终不敌强兵,昆山城破。明亡后归庄削发为僧,亡命江湖。归庄书法传世颇少,所见主要为大幅狂草和小幅行草,昆仑堂此册即属后者,书风圆劲苍秀,潇洒自如。杨新先生鉴定云:“于归庄作品,属上乘之作。”此作原为晚清苏州洞庭西山秦敏树家旧藏,后流入日本,现归藏故里。
图4 归庄《墨竹诗翰册》(局部)
昆仑堂美术馆藏有三幅王铎书法作品。《临王献之草书》(图5)为绫本,创作时间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王铎45岁时,此作中涨墨的运用将书家的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行书崇县诗》为纸本,创作时间应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之后。此作为行草书,微笑smile有阔步闲庭之气。传世王铎书作以绢绫本居多,纸本很少,故此作更为珍贵。《行书自作诗》为绢本,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石雪峰,王铎时年56岁黄颖芝,已降清两年,虽享受了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但表面的浮华并不能掩藏变节的恶名,内心的惊愕和苦痛如梦魇一般,缠困至生命的尽头。此作诗文内容似乎也可窥探王铎此中的心理金成武。3件作品创作时间处在明清鼎革前后,王铎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仔细阅读,也能窥出其中的端倪。
图5 王铎《临王献之草书》轴
清笪重光《小楷嘉州诗选册》为康熙元年(1662年)笪氏40岁之前所作。册中共钤笪氏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图书印”重出末世杀戮进化 。扉页有王文治题署:“江上先生真迹,松下清斋鉴藏,文治。”笪重光小楷传世极少,故弥足珍贵。
清翁方纲行书《论〈洛神赋十三行〉卷》(图6),为其所见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题跋。文中罗列《洛神赋十三行》各种版本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赏析品鉴,如数家珍安妮婷婷。于此可见其学问之渊博。此卷行书比常见翁氏作品更为苍劲生辣,更为流宕率真。杨新、薛永年先生亦鉴定说:“光纸硬毫恐龙革命,较常见者苍劲。”
图6 翁方纲《论〈洛神赋十三行〉卷》(局部)
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