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微创治疗抑郁症与治疗抑郁症药物的演变过程-药物与用药安全

抑郁症与治疗抑郁症药物的演变过程-药物与用药安全


一、抑郁症概述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上官怡,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魔医十三岁。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农民圣尊,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国内于1982年和1993年进行了两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多地区调查,结果分别发现躁郁性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 0.76/1000 和 0.83/1000。

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陈维蕊。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微创治疗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赵泽文,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洪英姬 ,“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娶夫纳侍,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嵇芳,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奴儿花花。
4.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李艳勤。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李叶娜。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三、抑郁症的病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黎美娴近照,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目前主要认为抑郁症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
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
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抑郁症的治疗药物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了使用电休克治疗抑郁症外,金恩荣曾经采用巴比妥类药物、溴剂和中枢兴奋药如苯丙胺、哌甲酯(利他林)等治疗抑郁症,但这些方法并不理想。

20世纪50年代初期偶然发现,抗结核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异丙异烟肼具有提高患者情绪的作用,于是开始应用该药治疗抑郁症。随后,CRANE(1957年)和LINE(1958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MAOI的抗抑郁效果(包括异丙肼、苯乙肼、沙夫肼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MAO)起抗抑郁作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现的三环类抗抑郁药(TCA)被公认为第一代抗抑郁药,当时一度作为抗抑郁首选药。

遗憾的是大汉列侯,此后发现MAOI不良反应多,时有导致肝坏死的报道,与其他药物及含酪胺的食物合用有严重不良反应,起效也缓慢,因而逐渐被TCA取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MAOI几乎被临床弃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以吗氯贝胺为代表的可逆性MAOI,基本上已无以上这些